大力投資非大花筒 擴容更增稅源
大力投資非大花筒 擴容更增稅源

聖經《傳道書》經文道:「天下萬務都有定時。」筆者認為,為香港投資,把握前所未有的結構性機遇,迎來最美好的黃金50年,也有其時——而其時正是此刻,把我城建設成全球最繁盛、最人性化、讓老幼有所養、病弱有所醫、令市民自豪的國際大都會!


投資有回報 港府財力雄厚


財司陳茂波公布本屆政府第二份財政預算案。筆者欣悉司長貫徹「理財新哲學」,應使則使,自上年度起把「公共開支不超過GDP 20%」從預算準則中剔除。按中期預測,公共開支佔GDP將由2018/19年的20.2%,增至2019/20年的21.6%,並持續上升至2023/24年的22.0%,6年預測平均為21.8%。相比下,2007/08年起的10年,平均只有19.1%,相差七分一之多!


政府會否「大花筒」掏空庫房?當然不會。首先,單是支持創科發展,政府便預留至少460億元,另外170億元則投放在醫療體系(未計及過去已預留共5,000億元發展公營醫院。這是香港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資產投資,是機場三跑工程的3倍有多),都是有長遠回報的投資而非開支!尤其是長者數目將由今天的120萬,在未來15年增加一倍至240萬,醫療服務需求極巨!


況且,我們財力雄厚,自2010/11年起的8年,政府收入(計回派糖及注資基金)佔GDP平均高達23%,大有餘裕!另外,司長亦把上屆政府巧立明目、為掩飾次次大幅錯估盈餘的尷尬、刻意製造大筆開支而從財政儲備中獨立開來的「房屋儲備金」,重新撥回財政儲備,反映真實情況,實是撥亂反正的一步。


把錢留作投資 可持續性更多


預算案新投放資源高達1,500億元,由推動創科經濟、紓解民困,到未雨綢繆都有。例如,預留200億在舊社區購置物業,提供如長者中心等社福設施,預計8.6萬人受惠,亦不失是土地供應未趕上時的短期方案。雖然預算案派糖比去年少,但把錢留作投資,市民日後在醫療服務、就業收入、孩子事業發展取得的回報,肯定更可持續亦大更多!


眼下,社會有急切需要,經濟發展卻享極高回報的珍貴機遇——例如近日公布的大灣區規劃綱要。我們可以預期:大灣區機遇會吸引國內外資金來港投資,令中期幾乎篤定難以上升的利率保持低企;同時,本港通脹壓力將揮之下不去(本年1月基本通脹率便突破3%),其主因也是樽頸處處:醫院病床、醫護人手、房屋、寫字樓、商場等軟硬件容量不足,每年加薪3、4%永不「夠使」!


根治之法固然是大力投資擴容。若能把通脹壓到1%以下,打工仔便等於可享額外2%實質加薪,讓740萬港人確切感到購買力增加!以家庭月入中位數2.6萬元,每年額外2%便是6,200元額外收入,大家每年不用再等財爺預算案,都可自動年年「派糖」!


任何擴容投資 都有巨大回報


在社會經濟容量飽和、「乜都排隊、度度迫爆」前提下,任何擴充容量的投資都會有巨大回報;同樣地,全民就業下,能省下每1個小時的工作時間,都是有利可圖!


就以近月持續爆滿的公營醫院為例,政府對每位市民派幾千元,最多可換來大家幾天開心和短暫掌聲,卻不會縮短急症室或內科病房的輪候時間。相反,若建一間新醫院,讓一間病房放正常的8張床而非16張,醫生不用打側身在床隙巡房、護士不用把病人「褪來褪去」,已大幅省下醫護人員時間,令病人直接受惠,換來家人幾十年安心!


可惜,過去15年,政府理財缺乏策略性目光和規劃,尤其是上屆政府財司沒有全面檢視本港經濟潛質、沒有為我城投資把握機遇,沒有大力支持造地建屋等不在話下,還在連年盈餘下反智地推出「0-1-1」節流方案!結果是,香港對上一間大型公立醫院已是20年前落成的將軍澳醫院。20年沒有建新的大醫院、削減醫科學額後沒有加回,便埋下如今不分冬夏、流感期醫院永遠爆滿的種子!


20年沒建大醫院 15年未拓土地


預算案為醫管局人員加薪、加津貼、更換老舊儀器固是應有之舉,但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即使兩屆政府預留合共5,000億元擴充醫療體系,但估計只能增加9,000張病床,佔現時2.7萬張總數的3成,與我們估計15年需要擴充6成(即至少1.6萬張)相距甚遠!中大港大的醫科學額亦只有合共每年530個,與我們估計每年至少需900個仍差4成!


多年的錯誤策略和規劃,直接導致今天各種不必要的矛盾、陰謀論、排外思想,令政策討論失焦!例如,輿論多指醫管局肥上瘦下,太多管理層令前綫人手不足。但事實是醫管局合共6,000多名醫生,在總部做行政管理工作的只有44名,佔總數不足1%!相比下,英國國民保健服務(NHS)同樣是全民醫療體系,其總部行政人手比例高達三分一。


而且,現時公營和私營醫療開支佔本港GDP相若,都是約2.9%。相比下,英國則是公營8%、私營2%。公營醫院處理全港近9成病人,每年服務800萬住院人次、200萬急症室人次、數百萬人次使用其他醫療服務,一切重症、奇難雜症都是公營系統包辦;我城還連續多年在彭博全球醫療系統效率榜中排行第一,客觀數字說明,本港公營醫療體系絕非「大白象」、沒有低效問題,唯一缺的就是15年前沒有策略思維,不知道原來香港的經濟機遇會這麼多、這樣好,反而以為以後年年赤字,所以沒有投資造地、擴大經濟及社會容量,又忘記了人會老、會病、會死,沒有大力投資擴容,導致今天的嚴重不足!


審慎理財 把握機遇做大個餅


「審慎理財」不是政府吝嗇不投資社會經濟的藉口。真正審慎理財肯定包括把握結構性機遇,投資突破軟件、硬件樽頸,做大個餅,提供未來幾十年源源不絕的稅源。以2016年底通車的南港島綫為例,按最初估算新綫造價130億,需由政府負擔100億財務補貼,並以批出鐵路站物業發展權支付。


但新綫開通除了把中區與南區的車程縮短近1小時外;還活化了舊工業區,多了幾間五星酒店、工廈被活化成初創企業孵化器(如Genesis)。事實上,受惠新綫開通的鴨脷洲工業區旁邊臨海地皮,以逾168億元成交成為當時最貴地王。單單一幅由基建增值的地皮,已一次過將政府的投資完全回本!總之,香港地產從沒大白象!例如高鐵,其上蓋項目達300萬呎。以呎價3萬元計便等於900億元地價,比其800多億造價還高!政府實應盡快拍板興建港島南綫的西段,惠及華富、香港仔、數碼港居民,並加設跑馬地站。


時間不等人,也不會等香港。報載深圳2018年GDP總量28,453億港元,超越香港成為大灣區之首,令人感歎十年(深圳)河南、十年河北!到今年底,廣州超越香港也不稀奇。逆水行舟,不進則退。若我們再不發力直追,多麼豐厚的儲備,都紓緩不了醫護人員的工作壓力、買不到市民的健康身體、亦無法處理社會的怨氣!


相反,投資在740萬市民身上、藏富於民,令港人感受得到公共服務改善、經濟蓬勃發展、老弱傷殘皆有所依的社會,才是真正的財富!


原文轉載自《香港經濟日報》2019年3月1日


圖片來源:RTHK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1
支持
2
幾正
1
好喎
1
心心眼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