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屋「走數」能以空置稅遮掩嗎?
公屋「走數」能以空置稅遮掩嗎?
本文作者為陳克勤/民建聯立法會議員
公屋「走數」不是新聞,上樓承諾三年變五年,「劏房」繼續盛行,而且愈來愈貴、愈劏愈細。對此,政府當然心知肚明。新公屋落成量少,不是單靠某一個政府部門可以解決得了的,而是需要所有相關部門同心協力。這樣就必須展現出前所未見的統籌力和執行力。可惜我們到今天還看不見這一種魄力。

為交功課搔不着癢處
其實,房屋問題的癥結就是公營房屋的供應問題。所以政府真正需要處理的其實只有一件事,就是大量增加公營房屋供應。正所謂「制心一處,無事不辦」,若然政府部門集中精力處理一、兩個問題,它們通常能夠辦得好;但若要同時處理多個問題,能否做得好便沒有保證了。上屆政府的「盲搶地」已經說明了,如果每一幅地都想「插針」,最終沒有一個項目能夠成功。與其「左度右度」,不如全力去推一個大型方案,以破釜沉舟的決心一做做到底,總勝過純粹為了「交功課」而到處搔癢吧!
近期最明顯的搔癢例子就是空置稅。說實話,現時的私人市場已經和普羅大眾沒有甚麼關係,假如政府想幫助一般市民買私樓,那完全是不設實際的。若然一眾「無殼蝸牛」不符合輪候公屋的資格,理論上最能夠幫助他們的就是白表居屋。可是,政府目前似乎仍然無意讓居屋售價與市價脫鈎;換言之,政府似乎不打算降低居屋的售價,反而企圖通過一手樓空置稅來降低私樓售價,這樣做未免本末倒置。首先,假設發展商因為空置稅而將手上幾千個單位全數推售,樓價會否因此下跌仍是未知之數;其次,假設真的下跌,下跌的幅度亦未必足以令普羅大眾負擔私樓。再者,即使居屋售價跟隨市價下調,政府有沒有那麼多新居屋去滿足需求呢?說到底,還是公營房屋的供應問題。
發展商也有過牆梯
側聞開徵一手樓空置稅勢在必行。目前具體細節還未清楚,但觀乎一些開徵空置稅一年的城市,巴黎的樓價升了百分之五點五,溫哥華升了百分之十六,空置稅似乎不起作用。不過,那些城市的政府缺錢,空置稅是增加政府收入的手段,但港府並不缺錢。再說,若然政府只是希望發展商賣樓,何不重推一九九七年短暫實施過的「限期推盤」,即規定發展商要於某一限期內出售手上的單位,這樣做豈不是更加直接嗎?而且,只向一手樓收空置稅而不向二手樓「開刀」,其他城市不見有這種做法。不難想像,發展商一定有辦法把一手樓變成二手樓,到時市場上難免會出現一些「假二手樓」。也就是說,拜政府出招所賜,樓市被進一步扭曲了,樓市數據更難反映實際情況。這樣是不是政府想要的結果呢?
原文轉載自《星島日報》 2018年6月20日
原圖:港人講地資料圖片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