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提名」不等如「普選」
「公民提名」不等如「普選」

「公民提名」並非「普選」的唯一,美國、台灣等地雖設公民提名制度,但亦僅是聊備一格,絕非主流,亦從未有靠公民提名獲候選權的人當選。同樣是成熟的民主國家,法國就不設公民提名,總統候選人要獲一定數量的公職人員提名方能獲得候選權。再看英國大選,亦是由在選舉中勝出的政黨,自行從內部推選一名成員,通常是黨魁,自動成為首相。難道大家又覺得這些國家不民主?

關於民主制度須循序漸進的道理,筆者在此不再贅述,只想再次懇切呼籲大家,回歸理性,勿要急功近利,若真心為香港,就要以法理為基礎按步推進政改,而不是以佔中、罷工、罷課、癱瘓社會等激進手段,挾迫其它不同意見者、甚或特區政府、甚或中央接受其沒法理依據的訴求。事實上,全世界沒有任何國家或政府,會推出沒有法律基礎的議案。

面對2017年的普選,筆者擔憂的是部份激進泛民及學生,以挾持手法,硬推「公民提名」,他們既不考慮是否有其它可能既符合基本法又能達到「真普選」的方案,甚或大部份或整個泛民陣形因形勢所迫而被其騎劫,自斷與中央的溝通大門,也自斷下台階,最終恐怕政改只會原地踏步,甚至引至社會不穩,令整個香港付出沉重的代價。

筆者認為社會各界應埋首探討在基本法及人大常委就2017 普選行政長官的決議下,討論怎樣強化提名委員會及侯選人提名程序的民主成分,盡量確保四大界別可均衡參與、有廣泛代表性,此時此刻,大家應樂觀地將之視為「嬰兒學步」,發揮規範下的最大能量,而不是像個叛逆少年一樣,動不動就採用激烈的手法,隨手拈來一個假想敵,營造世界與我為敵,決戰時刻已到的假象。

摒棄刻板思維 客觀、理性認識國家發展

筆者完全理解,大家之所以在面對政改、白皮書等議題時,狀若驚弓之鳥,是源於部分港人在輿論的影響下,將中央放在對立面,更有人難抑恐共心理。不得不承認,國家的確仍有許多亟待改進的地方,但我們亦應看到中央政府改進自身的行動和決心。例如,在未改革開放前,很難想像國家會用公費供青年人留學海外深造,據統計,目前內地有數十萬自費或公費的海外留學生,主要分佈於英、美等民主國家,而他們絕大部分人在完成學習後都會回國就業,或成為企業高層、中央或地方政府官員、社會領袖等。試問,若國家拒絕開放、民主,又何必讓年輕人出去受民主國家的熏陶?

再者,內地已過了鬥爭的年代,從鄧小平之後,今天的領導層,都着意大力改革開放、發展經濟、改善民生、構建小康社會等,令國家躍升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令六億人脫貧,今屆領導人更著力打擊貪污。在在都說明國家是抱著開放的心態,有決心向更透明、民主的方向改進。我們應該摒棄刻板思維,舊時眼光,以更公正、持平的心態,看待國家。

反過來,香港部分人卻對西方民主抱著盲目幻想和諂媚心態。當斯諾登來港爆料美國CIA對香港的網絡監視情況,那些平日大談自由、民主的人,卻無一位勇於站出來聲討、譴責美國,但難道這不是比中央透過正常渠道,公開發表一本總結一國兩制在香港的實施情況的文件,更應讓港人驚恐的事嗎?更讓筆者膽戰心驚的是,我們的傳媒和網民,在善待美國駐港總領事夏千福的種種言行之餘,卻對中聯辦主任張曉明落區了解水貨客情況,口誅筆伐。對朱耀明牧師及陳日君主教公然鼓動市民犯法佔中,却不嗆聲,但對聖公會鄺保羅大主教以幽默言語勸喻學生示威行為應合法、合理時,却受到無情的攻擊,雙重標準至此,著實可悲。亦不能不讓人質疑,他們是否理解民主, 或許只能接受自我一己的民主。

但回過頭認真審視,香港其實比很多歐美國家和地區更加自由、更民主,例如:是獨立關稅區,政府收入無須上交中央,更無須繳納軍費,卻有駐港解放軍保護,法官可以是外國人,甚至在港擁有投票權的都不一定持有中國國籍……這諸多自主及自由度,世界上還有哪一個民主國家的地區可與之媲美?卻被我們選擇性忽視。我們的眼睛被蒙蔽了,亦怪不得會對這座城市感到「陌生」。

原文轉載自《成報》2014年7月18日

原圖:網絡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