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密切關注經濟下行風險
要密切關注經濟下行風險

近期有關檢討個人遊政策的議題在香港引發了廣泛的討論。有人提出希望限制或削減個人遊旅客數量,以緩解城市現有壓力。然而,削客是否可行?又會導致何種後果?喧囂過後,我們需要從數據上客觀分析個人遊對香港經濟和就業的影響,冷靜思考其中的利弊得失,尋找真正有利於香港的長遠發展之道。

從政府統計處公布2003 年至今的經濟、零售和就業數據,以及立法會最近公布的關於「個人遊」的研究簡報,我們可以做出一個綜合全面的評估。香港作為高度開放的城市經濟體,來自外部需求的變動對經濟有很大的影響。在各行業中,個人遊旅客對零售業的影響至為關鍵。

香港零售業銷貨額由「本地居民購物開支」與「旅客購物開支」兩大部分組成。根據立法會研究簡報綜合政府統計處及旅遊發展局數據顯示,2004年「個人遊」剛剛開始實施的時候,本地居民購物開支佔總銷售額約八成。但在過去的10年,本港居民購物開支僅增加1倍,而個人遊旅客在港購物開支激增11.7倍。本地居民購物開支佔零售業銷貨額的比例下降到約六成,而旅客購物成為本港零售業的重要支撐。旅客購物中,又以內地旅客貢獻最為突出。內地旅客購物開支在零售業總額中的比重在過去1年裏顯著增長,由2004年的14.1%增至2013年的34.2%,其中三分之二以上來自個人遊旅客。

香港零售業近年來能保持雙位數高速增長,個人遊無疑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不少人以為,從個人遊旅客消費開支中得益的是香港的工商界,其實並不盡然。

自由行支撐基層就業

香港的產業結構以服務業為主,而服務業又分成兩類:生產型服務與消費型服務。生產型服務以金融、會計、法律等專業型的高增值行業為代表,這些行業受惠於內地與香港經濟互動,這些年發展也很快。但由於行業准入門檻較高,吸納就業人數有限。而消費型服務則以零售、餐飲、旅遊業等勞動力密集型行業為代表,行業准入門檻低,可吸收大量基層就業人口。個人遊政策的推出帶動旅遊業興旺,同時惠及零售、餐飲、交通等消費型服務行業,為大量非專業人士的勞動者提供了工作機會。

據特區政府估計,2012 年個人遊為香港創造11.4萬個職位,佔總工作人口的3.1%。個人遊不僅促使香港就業人口總數量創下388 萬的歷史新高,也令香港失業率維持在3%左右的低位,接近全民充分就業水準。

在今天全球經濟都不甚景氣的環境下,這樣全民就業的景象在全世界幾乎找不到。美國實施多年量化寬鬆之後,失業率從8%下降1個多百分點,已令奧巴馬視為巨大成果。歐洲多國至今還在雙位數的失業率徘徊。即使是中國內地,經濟增長率雖然保持在7%以上,城鎮調查失業率也在5%以上。相比之下,香港確實十分幸運。

個人遊不僅令香港實現了就業職位上的增長,對改善香港基層居民的收入也大有幫助。以最低工資政策為例,香港正式推行最低工資法例已3年,當年曾經有些經濟學家討論有關法例立法時,擔心最低工資會令失業率上升,年長、年輕和缺乏工作經驗的工人將可能首先被裁。然而政府統計數據表明,2010年第四季,15至19歲的青少年人失業率高達22.1%;到2013年第四季,失業率大幅下跌至11.5%;同期65歲或以上的勞動人口由5萬多人增加至超過8萬人,該年齡組別勞動人口參與率由6.1%上升至8.3%。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個人遊旅客不斷增多,令各行各業勞工需求旺盛,讓年長、年輕和工作經驗不足的人士有機會入行,就業機會大增。可見,個人遊支撐就業,幫助香港最低工資政策順利實施,提升了整個香港社會的福利。

然而,這種全民就業的景氣並不一定是永久不變的。今年4月零售數據出爐,零售銷貨額連續3個月出現同比下跌,尤其是4月零售額同比下跌9.8%,為SARS 以來最大跌幅。這固然與去年同期因為金價下跌,出現內地居民來香港搶購黃金的熱潮有關,但零售額增速整體明顯下滑的趨勢,在近一兩年已是十分明顯。

在本地居民消費方面,政府統計調查顯示,香港私人消費開支的增速自2011年起持續下降,這意味本港居民的購物開支的增速也相應減緩。在外部需求強勁時,這個放緩趨勢還不會對本港零售業產生明顯影響,但當內地旅客需求同時轉弱,就會給本港零售業帶來雪上加霜的困境。

當下,來自內地市場的不利因素也日益明顯:中國GDP 增速持續放緩,經濟動力減速導致消費熱情降溫;內地訪港旅客消費模式轉變,加上中央展開反貪腐行動,抑制公款旅遊及購買奢侈品,令本港高檔消費品市場不復以往光景;內地居民出境旅遊迅猛發展,目的地選擇愈來愈分散多元,香港不再是內地遊客唯一的「購物天堂」。種種不利因素導致內地旅客在港消費增長放緩。

在旅遊消費和本土消費都疲弱的情下,各界紛紛表示看淡本港全年經濟發展前景。多位經濟學者指出,零售增長將回落至低位,而經濟增長也難以達到政府原先預測水準。財政司長更表示,當外部沒有改善而內部持續收縮,失業率可能會有上升的風險。

治本之道增加接待能力

無可否認,個人遊在創造經濟效益的同時,也給香港帶來了一些問題。這主要是由於隨個人遊旅客的增長,香港城市的空間、設施和公共服務容量不足,租金上漲,本港普通市民生活受到影響。

這些問題引發了社會上的一些爭議,甚至引發了一小部分港人的排外情緒。然而,此等消極做法,不僅無助於解決問題,反而可能對本港形象和聲譽造成無法彌補的影響。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其合理途徑,是增加本港接待旅客的能力。香港需要積極規劃,增加土地供應,擴大各種服務設施的容量。

個人遊政策固然有利有弊,但在調整當中最重要的是避免矯枉過正,畢竟旅客不可能「揮之即去,召之即來」。唯有正視問題根源,積極擴容迎賓,才是彰顯港人智慧的應有之道。

(文章僅代表個人立場)

原文轉載自《明報》 2014年6月24日

原圖:takungpao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