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細考慮個人遊
仔細考慮個人遊

在上周舉行的策發會中,曾反覆詳細地討論過個人遊的最新情。社會上對個人遊有不同意見,有正有反。策發會認真討論,正合時宜。至於個人遊削減兩成之說,應該是討論的起點,尚未成為政府的建議。

要重新檢討個人遊,有幾個基本的問題要回答。如果真的要削減人數,目的是什麼?要達到這個目的,應該削減多少?有了清楚的目的和指標,又應該用什麼手段來調控,其準確度為何?最後,我們要衡量其代價,然後評估得失。

討論起點放兩成不無道理

現時對個人遊的最大意見,是對香港某些生活環節,造成擠迫,例如交通和零售商舖。去年以個人遊身分來港的大陸訪客有兩千多萬,但有相當部分是即日往返,以全年平均計算,每日大約是30 萬人,佔香港人口約4%。有些建議是對個人遊微調,但數量為何才算微調,必須有一個說法。以5%計算,一天只有1.5 萬人。1.5 萬人是什麼概念,那大概是坐滿了四成大球場的觀眾。這個數量的人數,放在全香港,那會起些什麼作用?就算提高到一成,也只是3 萬人,坐滿大球場的七成多,對於每天1200多萬人次的運輸系統,也未必可以明顯感受得到。所以策發會的討論起點放在兩成,其實不無道理。兩成有6 萬人,對於商場和地鐵,會有一個明顯的效果,但兩成就不能說是微調,對就業和經濟,效果也同樣明顯。

有了目的,就要考慮手段,如果定在10%,就要真的調低10%,否則一跌三成,又失了本來預算。最後,就是計算削減個人遊的經濟代價。根據政府公布的資料,個人遊直接帶來的就業有11 萬多,整體內地旅客在港消費1700 多億元,而過夜個人遊旅客消費每日3600 元,比內地旅客的平均2600 元為高。削減兩成,其影響為何,可由統計專家計算,但這只是計算旅遊的部分。個人遊的名稱,讓人覺得只是來港遊玩,但大陸來港的商務簽證辦理繁複,所以商務人員來港,許多都用個人遊簽證,談生意的、開會的、參加展銷會的,最重要是用香港商業服務,如銀行、會計、法律等。一旦設限,就不止是旅遊問題,也是商業問題。深圳是電訊、手機、電腦的科技重鎮,和香港互補多於競爭,尤其是香港未來主力也放在創意和科技,跟深圳是融合利多,還是區隔利多,也應該是全面評估個人遊的重要考慮。而所謂一簽多行,正正是深圳200 多萬戶籍居民便利來港的途徑。取消一簽多行,可以減少多少人次,對交通裨益多大,而對其他商業環節影響又有多大,相信都應該一併考慮。

全盤考慮定案方向中央提出

上述的問題,都應該擺在枱面,供香港市民和持份者討論。但要注意一點,對港個人遊是中央對港政策,香港可以向中央提要求、提意見,但決定權在中央。2003 年推個人遊也是如此,中央是全國通盤考慮,而很難朝令夕改。所以香港向中央提出正式要求之前,最好是全面考慮,有了確實定案,一成就一成,兩成就兩成,並且考慮確實可行的方案,再向中央提出。當年推出個人遊政策,也是香港提出,如果對香港有利,也是社會共識,中央自然也會認真考慮。

原文轉載自《明報》2014年6月3日

原圖:網絡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