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情心哪裡去了?
同情心哪裡去了?

本文作者為吳康民

教育局副局長蔡若蓮的兒子不幸逝世,對喪子之痛,人們都寄予同情。即使你不同意蔡的政治觀點,但也不可以在人家家庭傷痛之傷口撒鹽。這是人性,否則就是獸性。 蔡若蓮並沒有做出什麼傷天害理的事,這能說是什麼「報應」麼。相反,蔡副局長上任以來,中規中矩,努力工作,頗得人心,不應受到這種無理和政治性的攻擊。 蔡若蓮的兒子輕生,是他本身有病,有情緒病,並非畏什麼罪而自殺,我們只能寄予同情,並望蔡副局長節哀順變,繼續為教育界服務。 香港最近流行了一種敵我分明,你死我活的政治病,因而衍生了罪及妻孥的不良作風,對蔡若蓮的攻擊便是一例。 教育大學的民主牆,竟出現對此事的幸災樂禍的「賀詞」。此事引起公憤,以至教大校長張仁良馬上公開表態,並為此公開致歉,指出這是超越人性道德底線之舉。

試問,喪子之痛,在重視倫常的中華民族中,是人同此心的。一個以培育未來為人師表的大學,居然有如此涼薄的未來教師,不禁令人驚歎。

古《公羊傳》有云︰「君子見人之厄則矜之,小人見人之厄則幸之」,信然。這些幸災樂禍的小人,如何能為人師表? 為人師表,首重其道德品質,「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見《論語,顏淵篇》)。」古人之言,今天仍然適用,對未來的準教師,更加適用。 今天,高等學府之中,以言論自由為名,散佈不少有背離古今道德標準的奇談怪論,實在值得注意。難怪教育局、教育評議會、教聯會、教育工作者總工會、家長會等多個教育有關社團,同聲聲討。甚且有直指達到「人神共憤」的地步。特別是有些將來會「為人師表」者,也為此對當事人發表幸災樂禍的「賀詞」,更應該加以嚴厲譴責。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