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劇傳承新能量
粵劇傳承新能量

無論是否欣賞,港人或多或少都會接觸過粵劇。上週五,與太太一同出席西九文化區主辦的《粵劇新星展》,觀賞了《榮歸衣錦鳳求凰》這經典喜劇。值得留意的,演出劇作的並非成名已久的名伶,而是一班粵劇界的新星。他們是由羅家英等知名的專業評委選出的「西九粵劇新星」名譽的獲得者。

卻見臺上藝者「唱、念、做、打」樣樣皆精,將劇中鴛鴦錯點的喜氣戀曲淋漓盡致地表現了出來。和其他傳統文化一樣,粵劇同樣面臨着傳承交接的問題。而今次演出的伶壇新星清一色來自本港,平均只是30多歲,當中更有20幾歲的年輕人。他們將粵劇從興趣兼職慢慢地發展成終生的職業和追求,取得個人成績的同時,亦爲本地粵劇注入新血,實在令人感到欣喜。

相比起演員有新血加入,新星璀璨,粵劇愛好者似乎沒有向年輕發展的趨勢。「觀星」的看客大多都是五六十歲的朋友。確實,面對資訊科技的迅速發展,市民特別是年輕一輩身邊有太多的娛樂休憩可供選擇。這個也是西九戲曲中心當年興建的最大憂慮——是否能夠發展到受衆羣體,去欣賞。

然而,如果不去創造條件和環境,粵劇更難有傳承的空間。這並非一個「雞生蛋、蛋生雞」的死循環,而是一個發展的必要前提,否則即便有再多的表演人才,這些精湛的傳統表演文化最終都會慢慢地被這個現代化的大都市遺忘。新星與新觀衆本來就是文化不斷發展的兩個齒輪,兩者相遇,配合運作,進而令傳統文化有所發展,彼此缺一不可。亦只有新的觀衆,才能爲傳統戲曲帶來新的內容和活力。否則縱然星光閃耀,缺乏「觀星者」,最終只是曲高和寡。

所以我對西九即將落成的戲曲中心充滿期待,當中糅合中西特色設計,「Our Urban Stage」(我們的都市舞台)的概念,以及結合教育演藝等多元複合的設施,不但能成爲西九文化區的地標,更可能爲傳統文化拓展受衆帶來契機。希望中心能夠早日落成,在提供更廣闊舞台及空間的同時,亦讓粵劇能夠真正走近新生代的生活和世界。

原文轉載自《am730》2017年2月7日

原圖:粵劇新星展官網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評論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