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夾雜政治 阻醫委改革恐三輸
專業夾雜政治 阻醫委改革恐三輸

改革醫委會這議題,早於15年前由醫委會提出,經歷3任特首、3任局長,幾經波折,改革方案終可提交立法會審議通過。不過,醫學界罕有地作出大規模反撲,先有醫學界議員梁家騮提出11萬項修正案不果,再有數百名業界人士在立法會外靜坐,最後因泛民議員拉布流會而被延宕。

專業議題政治化,改革方案恐將難產,導致政府、醫生、病人3方全輸。

非業界委員雖增 醫生仍主導

2001年的「手機醫生」事件,觸發公眾對改革醫委會的訴求,而醫委會亦提出改革方案,建議增加醫委會非業界委員、設立申訴處理部等。然而,改革方案因受到不同利益團體反對,令致只討論、無行動。

近年醫療事故不斷,醫療投訴日多,醫委會目前仍待處理的投訴個案多逾900宗,而醫委會就一宗個案由初步偵訊至紀律聆訊,平均需要58個月,在舊案未清、新案迭加情況下,醫委會若不作調整,拖延將更甚。

飲食界立法會議員張宇人去年底提出私人法案,後來換取由政府在今年2月提出法案。而藝人張崇德夫婦於2005年長子夭折一事後,曾向醫委會投訴9年才獲受理,令改革醫委會這議題再被推上輿論風口。

政府提出的改革方案,除了增加4名非業界委員,還增加10名業外審裁顧問、增加一個初步偵訊委員會、增加法律顧問等,目的是要強化醫委會處理投訴的職能。事實上,醫委會涉及的工作,需要醫學、醫事等專業知識,因而需由業界委員主導,避免外行領導內行;在增加非業界委員後,醫生和非醫生的比例雖由目前的6:1,調降為3:1,但醫生仍佔主導,所謂專業自主被干預,實屬過慮。

投訴入案率逾9成 何來偏袒?

有醫學界質疑政府透過增加委任委員去操控醫委會,甚至放寬境外醫生來港執業的標準,但這是挑弄公眾對政府不信任,上綱上綫式的質疑。因為醫委會就引入海外醫生把關之嚴,眾所周知;而有關海外醫生亦須先通過執業考試,不可能出現故意「放水」,大量引進內地及第三世界國家的醫生。不過,因這為反對而反對的理由,卻易激化社會的「仇外」情緒,非常不智和不負責任。

須指出,醫委會的聆訊速度,除人手問題,還受到等候聆訊場地、法律意見、專家報告多種因素影響,即使增加4名非業界委員,亦未必可以加快聆訊速度,始終要由整個醫委會架構入手。況且,問題不一定單單出自醫生,亦可能是由於制度、人手、其他醫護人員,以至其他非人所能控制的因素。

至於「醫醫相衞」的指控,更是着重個別個案,以偏蓋全式的錯覺,醫委會的投訴入案率逾9成,「釘牌」率更超過7成,何來偏袒?

其實,捍衞專業理所當然,但若夾雜政治手段,並任由政客進行政治騎劫,不但令醫委會的改革完善難有寸進,更易將醫生和病人推至政治對立面,導致政府、醫生和病人3方全變輸家!

原文轉載自《經濟日報》2016年07月05日

原圖:TVB截圖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