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科學小幼苗
培育科學小幼苗

只要有實力,沒有亮麗的跑線也可以跑出好成績,問題是年輕人是願意全力以赴,是否享受不論贏輸的競賽過程。在最近香港資訊及通訊大獎頒獎典禮,筆者高興是一班我曾協助在總決賽前操練的中二學生,不單是最佳學生髮明獎的總冠軍,而且拿到一個大會首次頒發的數碼共融特別獎。同學們排除萬難、成功在大中小學組脱穎而出成為組別冠軍,已經是不簡單,更要和各組別冠軍比拼,而當中大多數是有比賽經驗的成年人,贏得一個全場總冠軍以外,唯一一個全場特別獎是殊不容易。同學們更在台上致辭時多謝主辦單位及兩位教練,那時筆者感到動容。

當天更見到一個由小一開始參加學生組比賽的小朋友,眨眼已經小六了。雖然六年來只在銀獎及銅獎間徘徊,與金獎擦身而過,我對他説,今年大獎在初中組,未來還有很多機會。我的女兒也不經不覺可以參賽,併成為了今年年紀最小的優異獎得獎者,雖説她有創意天分,但對ICT的興趣未算濃厚,當初只是當一份假期功課去做,結果在比賽過程中反而增加她對ICT的興趣,明年的參賽作品也想過了,也算一件好事。

説回今次最佳學生髮明獎的大獎得主,這班青澀的同學們在沒有包袱下反而更可以從容面對,評判説雖然他們的演示不能和專業的企業團隊比較,但是創意可加,值得加許。記得操練當天,我和另一教練叮囑他們要全力以赴,只要自信地把參賽項目向評判漂亮地展示,就能精彩地衝過這最後一關。他們不是市區名校的學生,也非第一組別的優異生,但是天水圍的中學生也可以有超水準表現。老師説天水圍中學不能和市區直資學生比較,但始終不能未起跑就認輸。人才不是談背景,而是談實力、講努力的,同學為今次項目付出是有目共睹的。香港就是需要有創意的人才,從小小的種子起就給他們土壤及肥料去灌溉與培育,在繁忙的課業中,這絕對是一件難事,所以我們更要多花心思去培育這些小幼苗。

原文轉載自《大公報》2016年5月5日

原圖:hkictawards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評論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