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歷史遺址變垃圾崗
別讓歷史遺址變垃圾崗

作者:郭偉强/立法會議員

近日有傳媒報道油麻地二戰防空洞、薄扶林邊界石碑、革命烈士楊衢雲的紀念設施慘變垃圾崗,事件突顯一些「非古蹟」及具歷史價值的地標未為政府所重視。現時本港保護文物制度分為3大類,即法定、暫定古蹟和歷史建築物評級。根據《古物及古蹟條例》,古蹟辦可宣布任何地方、建築物、或構築物為「古蹟」,但實際上大多數古蹟是現存建築物。現時111個法定古蹟中87個是建築物,但歷史遺址、單一構築物或重建的紀念設施雖然數量眾多,卻難享有古蹟保育的「待遇」。

法定及暫定古蹟受到上述條例保護,已評級建築物亦獲得古蹟辦監管,但不獲任何名目的歷史地標或遺址則是「無王管」,而且負責該處管理的政府部門不一。例如楊衢雲先生所創立之輔仁文社,其紀念設施由康文署負責,但鄰近的楊衢雲紀念展板卻歸民政事務總署管轄。筆者最近曾走訪結志街52號即楊衢雲被暗殺地點及輔仁文社舊址附近,發現作為中山史蹟徑第七站及第八站地標,周邊完全沒有清楚的路標或指示牌。輔仁文社及百子里公園位於三家里,在鴨巴甸街旁一個隱蔽後巷,在主要通道也無路牌或標記。這些文物,莫說遊客,就算香港市民也不易察覺,更遑論與旅遊概念掛鈎。紀念展板旁放滿了垃圾,情況經傳媒報道後稍作改善,但筆者近日依然看到被棄置的花籃,彷彿這裏是垃圾棄置區。

香港的近鄰澳門,在保護文物及遺址等似乎更用心;文物集中由文化局管理,當局並與旅遊局緊密合作,與旅遊業互相結合,又有世界文化遺產特別地圖,讓旅客輕易掌握行程,處處感受到澳門重視歷史遺跡等文化氣色。反觀香港不少被忽略的古蹟文物卻儼如城市中的孤島。香港既是辛亥革命起源地,又經歷了150多年殖民地統治,華洋雜處,無論是已保留的具歷史價值的建築物,或是建築物已拆掉、只可尋找到舊址,均蘊含着許多名人與他們的故事。當局宜加以利用,與本地歷史教育結合,以加強香港的歷史傳承。同時讓青年人通過認識這些人與事,認識香港。另外,筆者建議政府應定期檢視目前古蹟文物保育制度。不僅重視建築物,且應將有價值的歷史遺址納入保育範圍,並加強管理,防止近日歷史遺址變垃圾崗事件再次發生。

原文轉載自《大公報》2015年12月11日

原圖:youth.gov.hk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