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參政之我見
青年參政之我見

郭偉強/立法會議員

今明兩年分別有區議會及立法會選舉,市民將向服務社區的辛勤工作人士,用選票「派發成績表」。筆者一直鼓勵青年人參政,除了這是社會延續的重要元素,同時有助他們理解社會的運作。在芸芸眾多參選者中,有邀進派、建制派或中間派走出來的青年參選,恰好反映香港的多元文化。塑造香港的未來發展,人人有份,沒有哪一幫、哪一派能獨享專利或話語權。但筆者認為青年從政,必須要為自己確立一些準則、目標和方向,才不至在繁忙的工作中迷失。

「堅尼地」原本是港英時期第七任港督,因此才有以他命名的堅尼地地區名稱。現在有玩笑說法是「堅離地」,則指脫離群眾的意思。要和群眾走在一起,便要「落地」,與市民及持份者建立實際的關係。當中除了資訊的交流,更要透過面對面的接觸,讓市民審視有意服務公眾者的言行和操守,這絕對不可能單靠網上平台溝通而達致。此外,各個政黨、政團雖有自己既定的價值觀,但作為民意代表,都有責任在各種場合聽取不同聲音。這是為什麼曾接受社工訓練的人士,有少許佔優的原因,與民眾溝通交流,是從政必要條件。從政的路是漫長的,也是艱辛的,求助的個案不少都是奇難雜症,不是靠高叫口號就能解決,而是需要極大的正能量尋根問底,才能對症下藥為民解憂。

四年一次的選舉,也是時間上的巨大考驗。筆者2003年第一次參選區議會落敗,於2007年第二次參選,四年間同屆的同學都已在工作上三級跳,而自己卻似是原地踏步,心裡自然不是味兒。然而表面上的停滯不前,內心及處事的成長,卻是有了大躍進。透過反省、思考、吸收及累積經驗,加強對自己的要求,才有能力在機會來臨時努力爭勝。就像奧運選手一樣,每四年都是印證歷來鍛煉成果的時機。不同的是運動員一般只有十年八載的高峰期,社區工作卻是二、三十年。要經得起時間考驗,決心絕對是關鍵。參政者要有良好的體格和健康生活。而健康的人生,包括了身心兩方面,如果每天滿臉愁容,又或病痛纏身,都是「趕客」的死症。因此,良好的生活習慣、飲食模式、家庭關係、社交圈子、適量運動等,都是從政工作的一部分。

自由社會擁有多元的聲音。縱然不同陣營意見南轅北轍,仍要做到虛懷若谷,有容乃大。需懂得包容別人的聲音,求同存異,堅持要向前走,而不是你死我活。要知道分歧處處都有,但中國人的傳統文化和智慧,指引我們要以協商拉近距離,才能構成理性平穩的社會。批評必然比建設更容易,但社會是建設而成,而不是破壞而得來。為了社會持續進步,每個人都有責任為香港多做一點建設性的事,讓我們這一代,以至下一代活得更美好!

原文轉載自《大公報》2015年9月25日

原圖:singpao.com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