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片】【周末短打】「全國兩會」精粹:政府工作報告的關鍵詞:「穩」與「進」

//一文讀懂「穩」同「進」呢兩個關鍵詞!//


「過去一年,我國發展歷程很不平凡。」國務院總理李強在今年新鮮出爐的政府工作報告中,以此話作開場白。


的而且確,過去一年,中國面對的複雜形勢遠比預期嚴峻。從外部看,國際環境錯綜複雜、世界經濟增長動能不足、地緣政治衝突不斷加劇;從內部看,國內有效需求不足、新舊發展動能轉換存在陣痛、部分行業企業生產經營困難增多。


不過,在如此不容易的局面下,中國經濟依然能夠頂住壓力、克服困難,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績單」,全年實現5%的預期增長目標,實屬不易,而在這份「成績單」中,「穩」字出現了60餘次。就讓我們深入分析這份「成績單」,看清中國經濟發展「穩」與「進」的趨勢和大邏輯。


從「穩中求進」到「穩中有進」


先看總量,去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34.9萬億元人民幣。經濟規模穩步擴大,首次突破130萬億元,經濟總量規模穩居全球第二位。


再看增速,「5%」的經濟增速,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絕對是名列前茅的,而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保持在30%左右,繼續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源。


過去一年,中國經濟從「穩中求進」的目標,達至「穩中有進」的成績,「穩」的態勢鞏固延續,「進」的步伐更見堅實有力。我們看到新動能快速成長,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三新」經濟增加值,佔GDP比重進一步提高,超過18%。新能源汽車年產量突破1300萬輛,集成電路、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領域也取得新成果。


新產業、新動能快速成長


有人戲言,中國2025年繼續維持「5%左右」的增長目標,不過是簡單地重覆去年的「功課」。這個說法,實在是對中國發展太不了解!


毫無疑問,對於中國這麼大的經濟體而言,保持經濟平穩運行至關重要。事實上,中國自2023年起,已經連續3年設定了「5%左右」的增長目標,而今在2025年一開年,我們見到中國科技產業形勢向好、各個產業增速提振的基礎上,再一次延續「5%左右」的目標定位,反映了對自身經濟韌性保持信心卻並不冒進,既積極又穩妥。


李強就完成上述目標,提出了「十大任務」,其中將「全方位擴大內需」列為首位,提出安排超長期特別國債3000億元人民幣,支持消費品以舊換新。同時,創新和豐富消費場景,加快數字、綠色、智能等新型消費發展,即是說將進一步推動「三新」經濟,通過催生更多新興產業,如新能源汽車、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為內需市場注入更多新活力,大大激發民眾的消費意願。


「穩」是基石,「進」是方向。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如何維持穩定增長、激發發展潛能,備受矚目。數字不會說謊,這份「成績單」正好提醒世界永遠不要低估中國經濟的韌性,我們有信心、有條件、有能力把中國式現代化的美好願景一步步變為現實。


請Follow我們的YouTube頻道:https://bit.ly/2kgU8qg


下載我們的手機應用程式,收看第一手精彩內容:https://www.speakout.hk/app


瀏覽我們的IG:https://www.instagram.com/speakout_hk/?hl=zh-hk

2
好正
1
心心眼
1
好好笑
0
令人傷心
0
嬲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