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屋供不應求 社協估計20萬人蝸居劏房籠屋
公屋供不應求 社協估計20萬人蝸居劏房籠屋

香港房屋問題仍然嚴重,政府雖然積極覓地建屋,但就遭個別別有用心人士及傳媒批評是「盲搶地」,個別環保團體及反對新界東北發展計劃的組織,更大肆宣揚政府發展新界東北是「毀人家園」云云。然而,根據社區組織協會估計,本港現時有近20萬弱勢社群仍居於惡劣環境的籠屋、劏房、板間房、工廈和豬欄,甚至連儲貨用的迷你倉亦有人爭相入住。社協社區組織幹事施麗珊表示,公屋輪候數目逾23萬,但公屋供不應求,未能負擔私樓貴租的基層只能尋覓較惡劣居所暫住。社區組織協會提出的實況,正好給予批評政府「盲搶地」的人士和傳媒一個最有力的回應,同時凸顯這些團體明顯只顧自身利益,漠視20萬弱勢社群生活在水深火熱的實況。


「棺材房」式籠屋近年不斷湧現,遍布佐敦、旺角、深水埗及北角等,住客以年輕人為主,各「單位」僅以木板分隔,走廊狹窄、消防設備欠佳,易釀成意外。有貧窮戶嘆謂,「究竟幾時先輪到我捱出生天?」

社區組織協會與活動籌辦者Art Walk將於3月12日合辦「蝸居攝影展」,首次展出「麻木空間」寫實照,門票收益扣除成本後,會捐予社區組織協會。義務攝影師Benny Lam秉持「施比受有福」的理念,經常做義工,曾跟隨奧比斯到蒙古、印度及孟加拉等地的貧民窟,拍攝當地人眼疾問題。

拍攝劏房喚公眾關注

前年Benny Lam在朋友邀請下,與廣告公司合作拍攝劏房,透過社區組織協會聯絡到15間劏房戶,挑選了八個合適劏房,以鳥瞰式的鏡頭,將繁華都市下的陰暗面展現。拍攝過程最難忘的,是一名老伯的家,竟連食飯盒的空間也沒有,老伯需抬高雙腳承托飯盒才可進食。此外,悶熱而狹小的居住空間亦令他感慨萬分。Benny把相片命名為「麻木空間」,是擔心港人對這些居住問題變得麻木,冀可藉相片喚醒公眾的關注。

60歲鄧先生是大角咀「籠民」,籠屋空間一眼看盡,日常生活只能於床位上解決,每月1500元的租金對領取約4000元綜援的他而言可謂負擔沉重。鄧先生因肺部毛病,萌生申請公屋念頭,因欠缺一紙離婚證明而不符合單身人士上樓資格,需一等再等。至於居於深水埗四十呎劏房、雙腳殘疾的梁先生,因妻兒陸續由內地來港,輪候公屋的時間不斷重新計算,等待七年仍未能上樓。

劏房籠屋戶年輕化 港府須正視

社協幹事施麗珊指,他們每年接觸50多間籠屋,當中七成屬新建、即俗稱的「棺材房」,多屬無牌經營,雖然環境惡劣,但月租僅1400元,較劏房更平,租客不乏20歲左右的年輕人,佔整體住客約一至兩成。有年輕人因失業或與家庭關係破裂,而租住「棺材房」。施麗珊希望政府正視劏房及籠屋戶年輕化趨勢,協助貧窮戶解決居住問題。

原圖:Benny Lam

評論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