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灣區建設】「2025大灣區論壇」舉行 聚焦金融人才文化協同發展、梁振英:香港與灣區合作潛力仍未被完全發掘
【灣區建設】「2025大灣區論壇」舉行 聚焦金融人才文化協同發展、梁振英:香港與灣區合作潛力仍未被完全發掘

由《中國日報》與香港再出發大聯盟合辦的「2025大灣區論壇」今日(23日)在香港舉行,此次論壇以「金融互通、人才培育、文化同心」為主題,聚焦粵港澳大灣區在創新金融互聯互通、人才發展以及文化融合等方面的最新進展與趨勢。全國政協副主席、大聯盟總召集人梁振英表示,堅信香港與大灣區其他地方之間合作的巨大潛力,尚未被完全發掘。



梁振英在主旨演講中回顧了2018年11月12日習近平主席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會見香港澳門各界慶祝國家改革開放40周年代表團時,總結了香港在改革開放進程中六個方面的作用,並且提出四個新的希望。梁振英強調,這四點希望雖然是從國家層面上提出的,但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同樣適用,甚至更具針對性,時至今日仍然重要。


梁振英表示,在堅持「一國兩制」方針、「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原則下,大灣區各城市間的融合發展,特別是香港與內地城市之間的深度合作,將釋放出巨大能量,這種能量堪比核聚變,能夠強力驅動兩地共同發展。實現生產和消費要素——包括人流、物流、資金流和數據流的更自由流動,始終是努力的重要方向和目標。


談及大灣區建設的具體進展,梁振英表示,過去幾年大灣區建設在多個方面取得顯著成效。高鐵香港段西九龍站口岸實施的「一地兩檢」和各個口岸的自動化通關措施,大大提升了跨境出行效率。對常駐香港的多國籍人士實施的單方面免簽政策,為國際人才往來廣東提供了極大便利。如今,跨境一日遊變得更加高效務實,香港與廣東大灣區各城市的合作範圍不斷擴大、程度持續深化。


在金融互聯互通方面,梁振英指出,目前資本帳戶和經常帳戶的資金流動都更加便捷高效,這些進展是在確保國家金融安全的前提下實現的。數據跨境流動也取得重要突破,他特別分享了自己參與推動香港科技大學(廣州)與香港科技大學之間建立特殊數據通道的經驗。通過消除數據流動的障礙,促進邊界兩側數據使用者和創造者的協作,這一創新舉措的潛力正在不斷顯現。


隨著跨境交通日益便利,人才流動也更加活躍。梁振英觀察到,在更加優化的出入境、教育和稅收政策支持下,學生、青年科學家和年輕企業家能夠更自由地在大灣區內尋找最適合發展的舞台,大學教職員和中小學教師的跨城流動也日益頻繁。人員往來的密切自然帶動了文化層面的深度融合,各種形式的文化交流活動豐富多彩,成果豐碩。值得一提的是,這些文化交流既通過實體平台開展,也藉助虛擬空間進行,數字化技術為文化創新提供了肥沃土壤。


作為大灣區建設的積極參與者和見證者,梁振英分享了他的親身經歷。他特別提到,僅南沙一地他就已訪問超過110次。他強調,會議討論不能替代實地考察和面對面交流,因此他持續走訪廣東各大城市,深入了解實際情況。


梁振英指出,香港作為「超級聯繫人」,連接大灣區與全球的獨特功能也需更好發揮。當前最迫切的是要增進跨境雙方對彼此優勢和需求的相互理解,「我們了解得越多,就能以更快更好的方式取得更多成就」。他特別強調,各行各業都面臨著重要機遇,而每個機遇都有其時效性,所以必須把握當下,採取更多實質性行動。


李家超:搭建大灣區文化橋樑


行政長官李家超以視像方式向論壇發表致辭,強調香港是大灣區內唯一同時具備「中國優勢」和「全球優勢」的國際城市,在「一國兩制」方針下擁有獨特地位。香港擁有健全的普通法制度、簡單低稅率的稅制、多元化的專業人才,以及熟悉內地與國際商業環境的勞動力,這些都是香港參與大灣區建設的重要資本。


李家超表示,特區政府在新一份《施政報告》中推出多項措施推動大灣區發展,包括在人才培育方面,致力推動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協同發展,通過擴大非本地學生招生名額等措施,將香港建設成為國際教育樞紐;同時,香港作為中西文化交匯的中心,將通過加強人文交流,在大灣區內搭建文化橋樑。


李家超最後提到即將舉行的十五運會,將由粵港澳三地聯合主辦,體現大灣區體育合作的新里程,歡迎大家藉此機會親身體驗香港的活力和魅力。


此次論壇包括兩場研討會、一場對話會。首場專題研討會圍繞主題「創新金融赋能:香港引領跨境互通新格局」展開討論,署理律政司司長張國鈞致辭時表示,香港健全的普通法制度為金融創新和可持續經濟發展奠下基石,其確定性、透明度和可信性深受國際投資者和金融機構重視。香港正積極因應最新金融發展調整規管框架,鞏固香港作為全球最自由經濟體的地位,以及作為傳統與尖端融資首選樞紐的角色。


這場研究會由科技大學工商管理學院署理院長許佳龍主持,HashKey Capital首席執行官鄧超,全國政協委員、財政部委任諮詢專家、香港會計師公會副會長羅卓堅,香港律師會會長湯文龍擔任討論嘉賓,探討香港如何在穩健監管框架下,推動創新金融基建,為內地企業「走出去」、國際資金「引進來」提供安全高效的平台,推動區域與全球經濟互聯互通。


第二場專題研討會,以「人才培育:創新生態的核心動力」為主題,博匯智庫主席、特首政策組專家組成員張量童擔任主持人,香港創科發展協會創會主席陳迪源,阿里巴巴香港創業者基金執行董事兼行政總裁周駱美琪,全國政協委員、特首政策組專家組成員、香港稅務學會原會長龔永德,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創校校長倪明選、億航智能副總裁薛鵬擔任討論嘉賓,聚焦如何強化人才培育體系,完善創科生態,深化高等教育與產業界協作,推動科研成果轉化。


倪明選強調,大學的核心使命在於人才培育,「在國家現代化進程中,科技、教育、人才是重中之重。我們在廣州建校時,投入大量精力思考如何培育下一代——不僅是知識傳授,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技能和綜合能力。」時至今日,港科大(廣州)與各大企業建立了緊密合作關係,學術界不能再固守象牙塔,必須了解產業需求,幫助解決實際挑戰。


十五運會首次由粵港澳三地合辦,標誌著灣區體育合作邁入新里程。最後一場對話會以「全運會機遇與共建灣區運動文化」為主題,浸會大學運動及健康科學系教授、健康與人類發展學部副總監(研究)劉永松教授,對話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局長羅淑佩,香港賽馬會內地事務部主管陳岳鵬,以及巴黎奧運女子重劍金牌得主、香港賽馬會對外事務經理江旻憓。以全運會為契機,探討粵港澳大灣區如何通過運動賽事的聯動,增强區域內運動文化交流與合作。


對於推廣運動文化,江旻憓提出了一個重要理念,「每個人都可以成為運動員,不僅僅是精英運動員」。她認為體育運動的價值不僅在於贏取獎牌,更重要的是從中學習到的價值觀和人生教訓,以及體育如何塑造我們成為更好的人,「只要你擁有運動員般的價值觀,每個人都可以稱自己為運動員。」她希望每個人都能夠更健康、更快樂、更熱愛運動。


羅淑佩表達了對十五運會成功舉辦的堅定信心:「我相信我們將舉辦一屆充滿樂趣、令人振奮且成功的全運會。」她特別強調十五運會由粵港澳聯合承辦具有特殊意義,而且會帶來深遠影響。羅淑佩同時對大灣區未來的體育發展充滿期待:「人們已經在討論,如果全運會舉辦成功,香港和大灣區是否有能力考慮主辦其他綜合性體育賽事、國際體育賽事?我認為這絕對是可能的,這將是留給香港和大灣區的寶貴財產,也是一個新的開始。」



本次論壇吸引港府官員、各國駐港澳總領事、港澳本地及外國商會會長和企業代表、專家學者、媒體及亞洲企業精英人士共約300人參會。


圖片來源:港人講地、《中國日報》香港版提供


請Follow我們的YouTube頻道:https://bit.ly/2kgU8qg


下載我們的手機應用程式,收看第一手精彩內容:https://www.speakout.hk/app


瀏覽我們的IG:https://www.instagram.com/speakout_hk/?hl=zh-hk

0
好正
0
心心眼
0
好好笑
0
令人傷心
0
嬲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