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民調與"Shy CY Factor"
港大民調與"Shy CY Factor"

近月,各界有關港大民調的討論可謂相當豐富,不少「力撐」港大民調的論者更將之扯到特首梁振英評分的問題上,謂無論怎樣計算,梁振英的民望也甚低,並順勢對他們眼中的「梁粉」極盡挖苦之能事。然而,港大民調中的「平均分」又是否確切代表著梁振英是真真正正的「不得民心」?在這方面,筆者認為歷史上的一些事例或能有助大家分析和思考。
 
20世紀80年代末,英國的經濟由繁榮步入衰退,再加上其他因素,令多年來強勢執政的保守黨跌入多年未見的低谷,加上黨內分化,令保守黨在民調中節節敗退。1992年英國大選上,保守黨的領軍人物已由戴卓爾夫人換上馬卓安,此前幾年的民調都顯示,工黨一直領先保守黨,加上經濟持續衰退,大多數民意調查均顯示工黨會在大選中獲勝。然而,選舉結果出人意料,保守黨得票率高達41.9%,僅比對上一屆少0.3個百分點,亦遠遠拋離第二位工黨的34.4%。
 
與「羞於支持保守黨因素」有關嗎?
 
這個大選結果,令當時不少對民調深信不疑的民調專家及群眾大跌眼鏡,有專家把這種現象歸納為"Shy Tory Factor"(羞於支持保守黨因素)。概略而言就是一些保守黨的支持者因為受民意調查中慣常的工黨佔優結果所左右,拒絕透露支持保守黨的意向,令民調的準確度受到影響。
 
回到港大民調,他們多年來均採用平均分的方式去總結特首的民望,這當然較方便作今昔比較,但在今時今日的政治環境中,若然單單採用平均分去作評定,可以說是難以獲得真象,皆因從港大民調近年所公布的原始數據中,我們可以發現梁振英上任後,給予極端「0分」的比率一直徘徊在一成左右,這實在是由於社會呈現兩極化,而單看平均分便未能得悉「0分」這種極端思潮。若然港大民調方面能主動告訴大眾評分分布,那麼,大眾便會發現給予「一半半(即50分)」又或「51至100分」的受訪者,其實是佔了總受訪人數足足六成。
 
以往外界對此得分分布一無所知,單憑港大民調公布的「平均分」,受訪者大有可能誤會把特首評為「不合格」已是社會共識,因而影響到自身受訪時的評分決定。
 
不過,由於現時的確沒有證據證明,市民因為受到跟"Shy Tory Factor"異曲同工的"Shy CY Factor"影響而「故意」評低分,因此筆者亦無意繼續在評分上作無謂的糾纏。筆者反而希望,大家在討論特首的得分外,亦應該積極探討社會上較中立和理性的一群,有否因為"Shy CY Factor"的關係而變得沉默,甚至因為無形的白色恐怖而「間接被滅聲」?
 
與時俱進不應採單一總結準則
 
在當今社會「特首不合格」的氣氛下,到底有多少內心支持梁振英的人,礙於情勢使然而不敢為特首「出句聲」?又有多少人,即使明知反對陣營的攻擊和批評根本不合理,但因為"Shy CY Factor"的關係而拒絕反駁和表態,最終令社會大部分持相反意見者都陷入「沉默的螺旋」?
 
筆者深信,今天這種「政治低氣壓」,已令很多人都忘卻,「沉默」不單並非「金」,更會令自己陷入失語狀態,社會萬馬齊喑,媒體和互聯網只充斥著激進聲音,既無助社會持續發展,即使對在推動香港民主和培育市民民主素養方面更是有害無益。
 
跟不少機構的民調相比,港大民調的公信力相對而言的確是難以質疑。不過,有道是與時俱進,在千萬變化的政治環境中,若仍然執意採用「平均分」這單單一套總結民調數字的準則,則未免顯得有點抱殘守缺。如何理解民調,除了民調機構外,關心社會的市民亦應要自行分析和衡量。正如上文所談及的"Shy Tory Factor",只屬筆者個人的一點看法,而絕不代表觀點是正確無誤,也不代表"Shy Tory Factor"是百分百存在。即使閣下有其他意見,筆者仍然認為可以坦蕩蕩「攤出嚟講」,這相信也有助於市民大眾學習如何自行分析民調,自行解讀不會騙人的原始數字。

原圖:takungpao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