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蛟龍號」下月首次來港!//
中國自主設計、自主集成的首台7000米級大深度載人潛水器「蛟龍號」順利完成第300次下潛。在是次下潛任務中,航次首席科學家許學偉及潛航員齊海濱、張奕搭乘「蛟龍號」,對海山山坡到山頂的區域進行全面探索,他們不僅要觀察和拍攝海底生物的分布情況,還要採集生物、水體、地質等各類樣品,獲取詳盡的環境參數數據,並對潛水器的各項功能進行全面測試。「蛟龍號」更迎來本航次首位外籍科研人員下潛。
由自然資源部中國大洋事務管理局組織、國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實施的2024西太平洋國際航次科考隊,8月10日從山東青島起航。「深海一號」大洋綜合科考船載「蛟龍號」開啟為期45天的海上調查。經過約一周的海上航行,「深海一號」於本月17日抵達西北太平洋海域的首個作業區。
據新華社報道,2024西太平洋國際航次首席科學家、國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副主任許學偉表示,18日的首次下潛是在西太平洋海域一座尚未正式命名的海山進行,主要任務是觀察及拍攝海山山坡到山頂的海底生物分布,採集生物、水體、地質樣品和環境參數數據,並全面測試潛水器的各項功能。
「蛟龍號」入海6個多小時後,完成下潛。這是自2009年8月3日首次下潛以來,「蛟龍號」歷經海試、試驗性應用、業務化運行等階段,在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完成的300次下潛任務,已累計搭載900人次下潛。
「蛟龍號」此次下潛帶回4K攝像機拍攝的高清視頻,以及通過虹吸取樣器、生物網兜、微生物原位富集裝置等「三頭六臂」帶回的一系列樣品。透過「蛟龍號」的「雙眼」,科研人員們看到絢爛多彩的深海生物在海山山脊浮現。海葵、冷水珊瑚、海綿緩緩漂蕩,海星、海參、海百合等時隱時現,共同組成神秘的「深海花園」。
許學偉表示,在首個作業區,「蛟龍號」將通過5次下潛,進行底棲生物和水體環境調查,為研究該區域生物多樣性分布規律、連通性和環境梯度變化提供樣品和數據支持。值得一提的是,「蛟龍號」即將迎來本航次首位外籍科研人員下潛。來自哥倫比亞的科考隊員海梅 · 安德烈斯亦於昨日(19日)隨潛航員傅文韜、趙晟婭下潛,他們將對海山山脊潛在生物開展調查,並採集脆弱性代表物種、海底沉積物、岩石、底層海水等樣品。
依照計劃,在此後的30多天,「蛟龍號」還將進行17次下潛作業,搭載中外科學家前往深海探索,共同推動深海生物多樣性養護和可持續利用。值得一提的是,「蛟龍號」計劃在返航期間於9月23日至25日停靠香港,其間將由香港科技大學統籌舉辦國際研討等一系列相關學術活動。
圖片來源:網上圖片
請Follow我們的YouTube頻道:https://bit.ly/2kgU8qg
下載我們的手機應用程式,收看第一手精彩內容:https://www.speakout.hk/app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