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歐洲「跟美走」的政客,最終只會嚴重損害自己國家及歐洲利益。//
主持:呂暢能
論盡最新熱話、拆解新聞內幕
約定你,和你不吐不快﹗
逢星期一至五 6:00PM
⭕《港人講地》直播
美國早前宣布,對中國進口的新能源汽車加徵100%關稅,而歐盟部分領導人亦蠢蠢欲動,打算提出相關議題。歐盟委員會原定在6月5日公布對中國進口的電動車加徵關稅的決定,但現時卻以歐洲議會在6月6日至9日舉行換屆選舉為由,推遲公布,而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博雷利日前亦率先表態,指歐洲不會跟隨美國對中國的新能源產品徵收關稅,強調必須避免貿易戰,顯示歐盟內部矛盾加劇。
近幾年來,歐盟己經不斷打壓中國企業,加劇中歐貿易摩擦。去年9月,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首先提出,要對中國新能源產品進行反補貼調查時,已帶出了加徵關稅的話題,歐盟當時甚至出現了「不害怕和中國打貿易戰」的說法,但歐盟方面卻未見有具體行動,反而美國藉著這個話題,今年5月,突然率先宣布對中國新能源汽車加徵100%的關稅。
馮德萊恩提出反補貼調查
歐盟沒有選擇緊貼美國的步伐,態度突然看起來軟化,更將原來反補貼調查等強硬措施,轉化成「歐盟尋求在不引發貿易戰的情況下,給中國新能源汽車設置一些障礙」,顯然事出有因。其中最主要原因,是美歐與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合作的緊密程度,有顯著差異。中國出口到美國的新能源汽車,只佔中國出口總量的1.08%,但出口到歐洲電動車的比例,就高達接近四成。
更重要的,是中國出口到歐洲的新能源汽車中,有很大部分本來就是歐洲車企在中國投資生產,再進口到歐洲出售。對中國加徵關稅,傷害的是中歐共同利益。從歐洲本土汽車產業的角度來看,與中國合作才是主流。
去年提出對中國新能源汽車的反補貼調查,是歐盟委員會自行主動發起的,事先並沒有廣泛徵詢業界意見,宣布調查的正是馮德萊恩本人。對於該次的調查,歐洲汽車供應商協會等產業組織更表達了異議,甚至表示「發起調查的消息令我們大多數人感到意外」。
事實上,美國的戰略目的始終與歐洲背道而馳,美國關注的能不能繼續領導世界,而不是單純利益和觀念的競爭,所以才會出現歐盟這次推遲加徵關稅的情況。
馮德萊恩多次創出針對中國的詞語,由「脫鈎斷鏈」到「去風險化」的,她在歐洲政壇中,早已被指過分親美而備受批評,她亦有極大可能在今次歐洲議會選舉中落馬。因此她最近不斷轉變口風,指「加徵關稅」的兩個限定條件,是對華加徵的關稅,一定是要有針對性,不能無節制地擴大;加徵關稅前也一定要先核實中國的補貼,關稅水準要與歐洲企業的受損害程度相對應。但她的說法,並不被歐洲汽車業界所認同。
對歐洲的大型汽車製造商來說,中國依舊是最大的單一市場,中國新能源汽車前往德國建廠,也帶了智慧化換電、智慧交通、自動駕駛等新的技術合作。法國、西班牙等歐盟國家的汽車製造商,也正在複製「德國模式」,與中國開展合作。
過剩的不是產能是焦慮
到了歐洲訪問的商務部部長王文濤表示,歐盟以「產能過剩」為由對中國電動車實施反補貼調查,是典型的保護主義。所謂的「產能過剩」,過剩的不是產能,而是焦慮;所謂的「市場扭曲」,扭曲的不是市場,而是心態。
美國近期大力宣傳所謂「產能過剩」偽議題,是對中國進行的信息戰,就是利用假信息來蠱惑人心。其實中歐之間既有競爭,更有合作,在良性競爭中擴大合作、實現共贏,這才是正確的相處之道。
再看看事實,比亞迪去年12月宣布在匈牙利興建新能源汽車生產基地,奇瑞今年4月也宣布在西班牙投資設廠,還有相當數量的中國車企,打算將資金和產能帶到歐洲,為當地貢獻寶貴的就業機會。在歐洲「跟美走」的政客,如立心打擊中歐汽車產業合作,最終只會嚴重損害自己國家及歐洲利益。
請Follow我們的YouTube頻道:https://bit.ly/2kgU8qg
下載我們的手機應用程式,收看第一手精彩內容:https://www.speakout.hk/app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