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館與戲曲
茶館與戲曲

當飲咖啡睇電影成爲中產的代名詞時,品香茗賞戲曲又能否爲香港的文化藝術闖出新天地?週末在演藝學院舉辦的西九茶館試演會給了我一個肯定的回覆。

南音古腔各有千秋,廣東曲藝與排子演奏令人讚歎,《紫釵記》和《鐵馬銀婚》更是百味千尋!香茶一盞,點心伴口,戲曲在前,確實令人難以自拔。縱觀大江南北,茶館與中華傳統曲藝可謂密不可分;縱使戲種曲目不同,桌上點心小食各異,但茶與戲總是結合在一起的。然而,隨着時代的變遷,各類娛樂項目如雨後春筍出現,傳統似乎淡出了衆人的視線。

但這並不代表其魅力不再。戲曲藝術在中華大地上早有發展,儺戲、巫戲即爲其前身;梨園雅藝形成於唐代,後經各朝演變,在不同區域醞釀出不同特色,並與時俱進地吸收各種故事編排入劇。在過去千餘年,從官宦商紳至市井大衆均爲之傾倒,「唱、唸、做、打」各有其神,曲藝可以做到雅俗共賞,發展出各種地方戲種劇目,並在中華大地上流傳千年,自然有其積澱與魅力。

然而,彈唱戲曲,需要舞台;傳承發展,則需要平台。如何將中國傳統的戲曲藝術帶到香港年輕新生代的眼前?即將開幕的西九戲曲中心正正能夠達成此事,其預計在2018年投入使用,屆時除可以容納1100名觀衆的大戲院外,亦有可以攘200人一同品茗賞戲的茶館劇場。這是一個各適其適的安排,發燒友自然可以在大戲院欣賞一整套大戲;但對於戲曲新人而言,花數個小時從頭到尾看完一齣戲不僅未能盡品其味,領略箇中真髓;而茶館劇場上演各劇精華,讓戲劇初哥能夠近距離接觸,反而是入門的好途徑!

當然,戲曲在形式和內容上,亦需要自我創新,吸收各種的現代元素,開拓出貼近觀衆生活的新內容,同時亦要大膽開拓,不拘舊制。而這亦是過去戲曲之所以能夠長期發展的原因之一。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今次的試演,除了現場觀賞外,網上亦能夠收看到直播,同時活動經社交網絡等多方面推廣,這真是一個不錯的開始呢。

原文轉載自《am730》 2017年5月16日

原圖:am730劉國勳圖片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