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效淡馬錫 解財赤多出路
港效淡馬錫 解財赤多出路

長遠財政計劃工作小組月初公布在人口老化下,本港經濟增長將於2018年放緩,2014至41年的每年平均增長僅2.8%;而未來27個財年的政府收支平均增幅將為4.5%及5.3%。

有小組成員擔心,財政儲備耗盡的日子或來得更早,建議政府嚴守財政紀律,維持公共財政佔本地生產總值20%左右。委員之一的中大經濟學榮休教授廖柏偉解釋20%非硬指標,但報告讓人憂慮之餘,輿論更批評政府理財過於保守,犧牲民生,亦有分析認為預測過於悲觀,且有誇大之嫌。

增收不靠加稅 減稅更利經濟

有關報告是否誇大或悲觀且待各界研究更多數據後進一步討論,但既提出了問題,社會便應正視,更重要是理性探討如何排除隱患。正如小組的七項主要建議不斷強調要收支平衡、穩定收入、加強儲備,要解決財政危機,不外乎增加收入,控制開支,惟報告並未提出具體增收方法。

論政府增收,往往會想到增加稅收,但這不等於簡單地加稅。小組報告建議研究優化稅制,擴闊稅基,但不建議加稅;而會計師事務所德勤早前亦指,減稅反而可增加政府收入,因減稅可吸引更多企業來港發展,激勵有關產業和經濟發展;而低稅制正是本港成功的一大關鍵,故萬不能飲鴆止渴。

國家資本主義 谷產業增回報

不加稅,那似乎從發展產業、經濟角度考慮如何創收,才是唯一出路。香港雖不可照搬所謂的新加坡模式,但亦應借鑑新加坡政府完全控股的淡馬錫控股公司(Temasek Holdings)的投資經驗。

淡馬錫掌控包括電信、航空、銀行、地鐵和港口等幾乎是該國最重要和營業額最高的企業,以國家控制超級私營企業來投資、主導私營企業為主的資本市場,發展起「國家資本主義」。在2012至13財政年度,淡馬錫盈利超過644億港元,雖然引來干預自由市場的批評,惟這無疑為希望增收、創收的國家和地區提供了一種思路。而事實上,在市場失衡之時,由政府出手調節,世界各國亦然,美國實行的「量化寬鬆」政策正是一顯例。

要振興航運等傳統產業,發展科技等新興產業,不妨由淡馬錫模式思考如何切入。目前,政府提出發展大嶼山和新界東北,種種鴻圖大計不應單純依靠私人企業,政府應充分發揮牽頭作用。

除藉淡馬錫帶動產業發展,新加坡另一間功能類似於香港金管局的公司——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GIC)亦積極投資金融市場,GIC負責管理新加坡政府大部分海外資產,其旗下三間公司包括:新加坡政府直接投資有限公司,主要投資股票、債券及貨幣市場等、GIC不動產投資有限公司,主要投資不動產,已發展為全球最大的地產公司之一,最後GIC特殊投資有限公司,則主要在創業風險投資、企業重組、過渡性融資以及垃圾債券等領域投資。據報GIC目前管理的資產超過3,000億美元,其投資遍布全球30多個國家的2,000多間上市及未上市公司。

事實上,金管局近年的投資愈發積極且多元化,當中包括不少海外優質投資,開始朝GIC的運作模式蛻變。英國老牌發展商Great Portland Estates(GPE)行政總裁Toby Courtauld透露,去年金管局便與其成立合資公司,各佔50%股權,發展倫敦市中心甲級寫字樓項目,預計2018年落成。作為英國最大地主之一,GPE過往投資績效卓越,今次和金管局的合作項目地理位置甚佳,相信投資回報相當可觀。

諸如新加坡淡馬錫模式,或被阿聯酋、卡塔爾等國廣泛運用的主權財富基金,直接而主動的投資形式雖然並非萬能,但裨益頗多,尤其香港目前面臨嚴峻挑戰和重大發展機遇,更應積極參考:

主動掌握機遇 增官員培訓

(1)這類以政府主導但以純商業運作模式的投資方式,可讓我們更及時、主動、有效地把握各種機遇,換句話說,我們不再被動,而可透過自身努力掌控命運;(2)這類投資形式可使社會財富相對均衡地投放於各行各業,既促進經濟結構轉型,使產業更多元化,均衡的產業發展,又降低現時香港過分依賴某幾項產業的狹窄經濟結構所形成的潛在風險;(3)為港人創造多元化工作機會;(4)由此形成,並以純商業模式運作的新機構,既可作為培訓未來財經、商務、經濟官員的基地,亦為官、商提供了一扇旋轉門;(5)當出現經濟下行的危機,亦可憑一些反周期的投資有效克服。

若特區政府財政前景真如財爺及財政計劃小組預測般不容樂觀,公用開支不可避免會持續增長,財政赤字在所難免,扭轉乾坤的關鍵只有開源。故參考上述的主動投資模式,調整現時強積金、外滙投資基金或盈富基金等被動式投資為主的投資結構十分必要。事實上,香港亦並非由零開始,港鐵、香港迪士尼樂園,都是港府與私營企業合作的成功典範,而由政府全資擁有的香港房屋委員會及房屋署、機管局等機構,亦可考慮嘗試證券化。

只要港府找準經濟發展的着力點,經濟持續且較大幅度增長並非難事,而只要政府在處理民生問題時,做到適度、合理,不走向福利主義,同時,政府內部有機協調,則財政問題應不大。

原文轉載自《香港經濟日報》 2014年3月28日

原圖:網絡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評論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