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土地發展 解燃眉之急
加快土地發展 解燃眉之急

 

政府剛公布第三季經濟數據,按季增長0.9%,年增長為5季新低。數據背後更暗藏危機:(i)私人投資減少6.5%,反映企業看淡前景,減少投資,是精簡人手的前奏;(ii)留用進口(retained imports)更大跌14.5%,反映內部消費疲弱。留用進口雙位數字倒退,過去20年就只見於97年金融風暴、03沙士和08金融海嘯;(iii)訪港旅客下跌6.4%,是金融海嘯以來首次,10月數據仍持續向下。

本地消費轉差 或步入技術性衰退

須知旅客消費佔零售總額40%,而港人仍忙着到日本消費(訪日港人按年增70%,突破100萬)。本地消費轉差對基層市民打擊殊深,所以我展望第四季及明年上半年的經濟表現會更差,香港有步入技術性衰退(technical recession)的風險,關舖、炒人勢將加速。若我們仍不痛定思痛,過去5年的低技術就業職位增加及均富效果將會化為烏有。

我曾提及從自己的錯誤學習(learning from erring)是最昂貴的學習方法;而最好的學習方法,則是從他人的錯誤中學習(learn from others' mistakes),既省時省力,又讓我們乘機超越對手。現在我們正好藉衰退反思過失:社會一面想扶貧,一面卻反發展、少造地、趕客走,等於製造貧窮。我們是時候基於完整客觀事實作出抉擇(make informed choices),讓香港重新上路,轉危為機。

不思發展 土地發展大落後

我鼓勵大家細閱團結香港基金發表的土地房屋報告(http://goo.gl/6miVh1),你會發現過去10年新開發土地只有1,100公頃,遠遠落後於1995至2004年的7,800公頃;同樣填海造地在過去10年只有92公頃,比1985至2004年逾2,000公頃少超過9成。但過去香港明明有發展魄力,落實玫瑰園計劃,將九龍半島增大三分一。否則今日金融業就沒有ICC、IFC;旅客不能入住四季酒店及W Hotel;數十萬家庭亦不能在南昌邨、富榮花園、奧海城建立安樂窩。

這證明「造地發展」並不新鮮,更為香港提供發展契機,但港人過去10年卻嘗試「不造地」,最終付上全民受害的學費:⑴零售總額5年增加80%,但零售面積只增加1%,租金上升78%。若我們多建商廈遏抑租金的話,即使港元升值了20%,競爭力亦不會隨經營成本暴漲而削弱,不致白白損失地價、青年的上流力和新稅源;⑵樓宇供不應求,樓價較97年高峰超出77%,新婚夫婦難以置業,劏房戶苦候上樓。所以我們最迫切要學習的,就是重拾過往173年來賴以成功的發展模式—於未來30年最少增加9,000公頃土地,房屋以外,商業、社會、民生設施通通都要土地﹗

過去10年,香港反發展、不造地的同時,新加坡已從我們的錯誤中學習,乘勢填海興建濱海灣商業區,大幅增加商業硬件以遏抑租金,吸引外資進駐,使她的金融及商業服務職位在最近15年由30萬個增加至近75萬個。但香港同期只由50萬個增加至近70萬個(附表)。粗略估計,新加坡已從香港搶走25萬個職位。若香港每年有1.5萬個大學畢業生,其中一半投身這些行業的話,她已搶走33年香港的大學畢業生的前途及新稅收。這亦充分反映在星港兩地的人均GDP表現之上:香港人均GDP在2003年前領先新加坡廿多年,但獅城在2003年超越香港,目前更遙遙領先40%。

港為前車 獅城GDP大幅領先

若大家仍高喊「盲搶地」、「喪填海」的話,不單難以改善劏房戶的居住環境,高租金亦令經營成本激增,加上佔領行動及趕客示威,只會令旅客、投資者、外國精英擔心人身安全,他們會落戶到我們的競爭對手城市,更會一去不返。近日便有調查指46%零售業從業員相信趕客示威令香港好客形象受損,令銷情轉差。
現在港人要全盤客觀看整個形勢,因為我們的對手太強,若我們不發展,就會一鋪清袋,所以我呼籲那些反對利民「發展」(開發低生態價值的郊野公園、綠化地帶、維港以外填海等)的離地港人,想想百姓的生計及尊嚴,少說一點風涼話,讓大家重拾昔日的魄力,增加土地供應,轉危為機,打造香港成為全球最有活力、最繁盛、最人性化的國際都會。

原文轉載自《晴報》 2015年11月16日

原圖:bastillepost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評論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