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八十周年,由圈傳媒與著名作家屈穎妍特別合著的「K2搜尋——抗戰勝利八十周年」系列之《我以我血薦軒轅——二十八個蕩氣迴腸的故事》(下稱《我以我血薦軒轅》),今日(9月6日)舉行新書發布及分享會,盼以此書追懷先烈,啟迪來者。共有約200名來自各個界別的人士出席了是次活動,包括全國政協副主席梁振英,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丘應樺,紫荊文化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許正中,中聯辦宣文部副部長林枬,香港齊心基金會董事楊燕芝,聯合出版集團副董事長李濟平,教育局副秘書長陳碧華,著名藝人譚詠麟,著名作家屈穎妍,圈傳媒總社長、青識教育發展中心董事張瑞蓮等。是次新書由三聯書店出版,並獲得香港齊心基金會和青識教育發展中心的全力支持。
梁振英:甲午戰爭輸在人心不齊,籲港人辦好民間外交
全國政協副主席梁振英在分享環節上,分享六年前與家人曾到過日本山口縣下關市「春帆樓」的經歷,這是滿清在甲午戰爭後被迫簽署割讓台灣的不平等條約《馬關條約》的地方,他提到甲午戰爭戰敗的原因,並非當年裝備不足,而是「輸的是人心,人心不齊」,以及「輸的是訓練」。他表示,要「以史為鑑、以史為訓」,中國人要繼續過和平日子,必須強國建設,強國就要強軍,使任何有意圖、有野心再次侵略中國的其他國家,不敢輕舉妄動、不敢放肆。
梁振英指出,強軍需要有社會發展、經濟發展作為基礎,沒有社會發展、經濟發展是不能有強大和持續強大的軍隊,而在我國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的問題上,香港人是完全可以幫忙的,過程中仍有很多空間可以給大家做貢獻、做犧牲。這些犧牲並非戰爭時期那種生命或個人安全的犧牲,而是個人利益、經濟利益、時間。如果我們能夠多一點奉獻和犧牲的精神,能夠多點團結、多點談集體的利益,少點談個人利益,我們國家的社會經濟發展必然可以做得更加好。
梁振英表示,國際形象是非常重要的。我們如何將中國人的歷史和未來,向外國人講好,辦好民間外交,展現我們中國人可信、可愛、可敬的形象,香港人在這方面一樣可以貢獻力量。他強調,「不要以為我們在香港不當兵(不用服兵役)、不做內地公務員,國家大事就與我們無關,不是的。我們香港人確實可以有很多空間做事。」
丘應樺:應教育年輕人知道根從哪裡出來才會報效國家
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丘應樺是愛國詩人、抗日英雄丘逢甲的嫡孫,他在分享環節時提到滿清在《馬關條約》下割讓台灣,台灣的同胞非常悲憤,祖父丘逢甲其後離開台灣時,寫了六首離台詩。丘應樺一度哽咽地說:「有一首聽完都想哭,他說『宰相有權能割地,孤臣無力可回天』,可以看到真的很沒希望。」
丘應樺呼籲在場教育界要幫助年輕一代認識歷史,他說東南亞華僑在抗日戰爭期間有些回來從軍,有些則捐錢,他們沒有忘記自己的根,強調「我們中華民族非常重要,我們的根、血脈從哪裡來」。他指出,很多年輕人都不知道清朝簽了多條不平等條約,認為如果他們連清朝時期,中國受到諸多外來勢力的壓迫都不知道,又何來歸屬感,更遑論為國家出力貢獻。他更指出,2019年反修例暴亂期間,已經看到問題存在,希望往後在教育方面要多做功夫,讓年輕人明白自己的根在哪裡。他以自己為例,曾帶三位孩子返鄉尋根,當祭祖時他要求孩子們在祖墳前三跪九叩,要他們認祖歸宗,知道根從哪裡出來,「你才會報效你的地方、報效國家。」
丘應樺又說:「國家今日的強大是因為我們團結的結果,我們經常說吾輩必須自強,才可以排除被人排斥和壓迫。今日中國的強大,從9月3日的閱兵看得很清楚,我們希望我們同心協力貢獻祖國。」
譚詠麟:青訓很重要!從小開始教育免受假消息影響
著名藝人譚詠麟的父親譚江柏曾在香港當足球員,卻由球場打到上戰場,在全面抗戰爆發後到了雲南,擔任華僑第十二運輸大隊隊長,並訓練「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服務團」(南僑機工)用槍和駕駛卡車。譚詠麟在分享環節時,憶述父親曾與日軍生死搏鬥,當時「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差點死於槍下的驚險時刻。
譚詠麟還提到要教育年輕人相當重要:「像一支球隊一樣,青訓很重要,因為年輕人是未來社會棟樑,如果底做得不好,可能被外面的資訊、抹黑的消息,就會有很多事都不認同,變成不是一條心。」他認為現在很多科技這麼發達,接收很多外來資訊,因此一定要從小學生就要開始給他看,讓他認識到外面世界的真實情況是怎樣的,避免受假消息所影響。
許正中:助年輕一代增強歷史責任感和時代使命感
紫荊文化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許正中在致辭時表示,這本書不僅是對歷史的回望,更是對精神的傳承。它讓我們深刻感受到,在那場艱苦卓絕的戰爭中,無數先烈以血肉之軀築起民族救亡的長城,以「我以我血薦軒轅」的錚錚誓言,踐行了對國家、對民族的無限忠誠。 他們的勇氣與犧牲,是今天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重要精神基石。他希望通過這本書讓更多人特別是年輕一代,了解歷史的真相,銘記民族的苦難,感受愛國的氣節,從而增強歷史責任感和時代使命感,建設香港,建功當代。
劉智鵬:平凡的普通人為國家民族書寫不平凡的歷史
立法會議員、嶺南大學歷史系教授劉智鵬雖因公務無法出席是次活動,但也撥冗為新書作序,他在序言中提到,書中的每個故事都如同一盞明燈,照亮了歷史的暗角。這些文章不僅是對英雄的讚美,也是對每一位普通人的尊重。這些平凡的普通人,在艱苦的環境中憑著堅定的信念,為國家民族書寫了不平凡的歷史。他希望讀者能在書中找到共鳴,成為團結力量的延續著,並將勇氣與信念代代相傳。
屈穎妍:學校每星期說一次故事,相信可以改變一代人
「說口號很容易,說故事就很難,但說故事是小朋友最愛聽的。」著名作家屈穎妍在分享環節時指出,今日邀請了很多教育界人士到場,她相信就算這本書的故事成不了教科書,但可以作為課外書或老師的教材,無論是早會或什麼時候都好,只要每次說一個故事給全校聽,「每個星期說一次,一年就有多少故事?十年有很多少故事?我相信這樣做,可以改變一代人。」
張瑞蓮:呼籲全港學界一起努力向青年學生講好歷史故事
圈傳媒總社長、青識教育發展中心董事張瑞蓮表示:「《K2搜尋》用聲、影、畫去講中國故事,我們精挑細選了28個故事結集成書,希望有更多的人知道,在國家很慘烈的一段歷史過程中,如何光復我們的土地,希望這些內容可以去得更遠,青識教育發展中心亦會捐出超過一千本書,送到全港的中小學,讓他們的圖書館最少有一本這本書,將歷史教育帶給新生代的青年學生,讓更多的青年學生知道這些事跡,將愛國精神傳承。我在此呼籲全港學界一起努力,向青年學生講好歷史故事,因為如果我們對歷史沒有認識,我們很難再講將來。」
圈傳媒的旗艦平台《港人講地》及《K2秀》頻道,過去五年與屈穎妍共同製作「K2搜尋」節目,以聲、影、畫訴說中國故事,播出近180集節目。《我以我血薦軒轅》精選了當中28個抗戰故事,細說當時港澳台同胞、少數民族、歸國華僑青年,以及外國友人等,與祖國軍民為捍衛我們的國土,義無反顧、視死如歸的精神和事跡。除了向當時戰場上前、後方的前輩先烈、有名或無名的英雄致敬,也希望這些事跡,包括當中的「口述歷史」可成為歷史見證和教材,讓青年學生和新生代認識歷史真相,知道我們國家如何從百年屈辱中走到今天。銘記歷史,珍愛和平,讓愛國精神代代相傳。
屈穎妍(前排左五)與張瑞蓮(前排右三)和立法會議員及辦學團體合照
圖片來源:圈傳媒
請Follow我們的YouTube頻道:https://bit.ly/2kgU8qg
下載我們的手機應用程式,收看第一手精彩內容:https://www.speakout.hk/app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