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行的得與失
自由行的得與失

自特首提出討論削減兩成內地自由行訪港旅客人數以來,旅遊及零售業界無不群起反對。言猶在耳,4月份零售數據顯示,銷售額按年大跌9.8%,遠差過市場預期,為過去數年因過度擴張而形成的零售泡沫發出警號!

其實當大家在議論收緊自由行對香港零售業的影響時,往往都忽略了一個核心問題,就是舖租的驚人加幅,隨時較減少兩成自由行旅客的影響更深更遠。君不見最近兩年,多家位於旅遊旺區的傳統老店及街坊食店被迫離場,更造就了一條街有十間、八間金舖、珠寶手錶、藥房和化妝品店的怪誕現象嗎?

雖然日前有報道指不少「旺舖」業主已開始減租,但市場的負面情緒明顯較減租的力道更強,甚至有國際手錶品牌寧願撻租百多萬元,縮減新店規模,亦不想被高經營成本所困。至於早已被迫離場的老店,基於已解散員工,結束營業,如重操故業,必須重新裝修,招募人手,再簽下幾年新租約,因此重新開業機會不大。香港是自由商業社會,供求從來都是由市場主導,但面對業主的瘋狂加租,以及零售業的過度擴張,受害的最終都是香港人自己。

其實由「搶購奶粉」、「反蝗行動」、「隨街便溺」等連串事件開始,香港與內地自由行旅客的矛盾,都在不斷擴大。到了這刻,自由行能令誰得益,令誰受害,相信已經不用再多作爭辯,大家心中有數。

社會大眾當會認同,開拓土地發展才是正本清源之道,例如發展大嶼山、舊啟德機場,分流旅客等。但發展土地每每涉及當地居民的利益,諮詢協商需時經年。若上屆政府能早著先機,與居民展開商量探討,香港社會可能不會有如此多反對聲音。到現在缺地問題浮現,需急切解決,現屆政府决心推地增加供應,發展旅遊配套,已沒有太多時間作詳細的諮詢,遭地區人士責難,舉步為艱,是必然的結果。因此希望香港市民能明白個中問題所在,配合政府儘早亡羊補牢,增加土地供應,令彼此獲益。所谓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我們何必趕客,最後落得雙輸局面呢?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