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眾運動與團體極化
群眾運動與團體極化

這幾個月來,世界各地由於種種因素造成不同的群眾運動風起雲踴,遠至烏克蘭的動盪,近一些泰國紅衫軍佔領曼谷行動,台灣近日反服貿佔領立法院,沖擊行政院的事件。這些群眾運動都呈星星之火,越演越烈之勢,至今仍未有完全解決問題曙光的出現。香港政改諮詢,不少人都擔心香港會不會成為下一個台灣或泰國式亂局。這次我不談基本社會因素,國內政治角力因素,甚至是否有外國勢力介入之因素。我試從社會心理學角度--團體極化去思考這個問題。

團體極化是一種社會心理現象,簡而言之,指團體內部的討論使成員的決策傾向趨於極端,原來激進的團體會越來越激(冒險轉移),原來謹慎的團體會越來越保守(謹慎轉移),最終導致不同意見的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在一個群眾運動中,很常見「寧左勿右」的現象,為了得到更多團體內部的支持和認同,提出意見的人亦會越來越激(左),以達振臂一呼之效。漸漸激進的力量成為主流,團體內部一些人傾向溫和的意見(右),與對手談判妥協的策略,很容易被視為投降主義,甚至是出賣同伴的利益而受到黨同伐異,例如2010年政改一役民主黨走進中聯辦提出超級區議會方案,時至今天仍被激進民主派攻擊指其「出賣民主」,基於這種壓力下,就會出現「沉默的螺旋」現象,溫和的中間路線難以生存的現象。

在網絡時代,團體人員除了面對面的交流外,還會建立網絡群組交流資訊,當中的人不停地發放意見立場相近迅息,特別是一類改圖、懶人包(通常是將複離的事件或內容以過度簡化甚至斷章取義的歸納成集)之類的東西,這些刺激情緒、簡化而且容易得到同伴認同的訊息,透過like & share 在網絡互相廣傳,群組成員間每天互相「洗版」,由於經常性接收單一訊息,如接收者獨立思考批判思維比較弱一點,個人的意見、立場和思維方式就很容易與團體趨向完全一致,最終團體內人們的觀點也會變得越來越極端和單一化,這些都是民粹主義的溫床。

我們不能否認團結的力量和群眾運動在推動社會進步的功勞,但我們不能不察群眾運動當中非理性和民粹的原素。更不能將民粹當作民主,民主與民粹其實只是一字之差,但差之毫釐,謬之千里,理想的民主社會強調程序公義、法治和包容,由人民選出問責的政府兼顧不同階層的利益,社會得以可持續發展。民粹主義則是鬥人多,鬥大聲,歷史上都是動盪的根源,政客和野心家亂中取利的溫床。

常言道:政治是妥協的藝術。上面提及的團體極化的現象,令不同意見的差距越拉越遠,社會分歧更大,更難達成妥協。要打破這個結,令民主政體的健康運作,需要更多理性和獨立思考,齊向懶人包,斷章取義的改圖黨、標題黨和偏頗失實的傳媒說不,捍衛理性,包容多元的公共討論空間。

(本文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港人講地』立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