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深強強聯手】兩地專家業界研港深創新合作 稱大門已開小門未開 CY:解決還需問題導向、以項目作抓手
【港深強強聯手】兩地專家業界研港深創新合作 稱大門已開小門未開 CY:解決還需問題導向、以項目作抓手

改革開放四十年,一河之隔的香港與深圳亦面臨新的發展機遇與挑戰,國家主席習近平去年在深圳特區建立40週年慶祝大會上指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國家重大發展戰略,而創新科技發展更是重中之重。如何發展創科產業,實現成為「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的新歷史目標,成為兩座城市的新話題。全國港澳研究會、香港再出發大聯盟、一國兩制研究中心及大灣區香港中心今日下午就「深港合作」中的「創科合作」舉辦研討會,集思廣益。多位講者關注深港創科合作所具備的條件和問題,各人拋出真知灼見,指出港深在創科合作方面,可謂「天造地設」,但未能同步互動。其次,目前兩地政制不同等客觀因素,造成「大門打開,小門未通」,政策不能配對匹配的問題。最後,講者亦就兩地相關部門如何推進執行,兩地創科合作發展,提出切實建議。


研討會由全國政協副主席梁振英擔任主持,在致辭時他表示,香港和深圳是兩個非常成功,同時也是相當特殊的城市,而兩地的關係在世界上都是少有的。他指出,兩地物理距離近,車程不到40分鐘,而與此同時社會結構,經濟內容很不一樣。所以香港和深圳兩個城市之間的合作,是天造地設的關係。這個也是過去40年,香港和深圳,共同發展的一個重要前提基礎。


他又說,回顧過去一年國家就深圳未來的科技發展出台的大政方針,包括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慶祝深圳經濟特區成立四十周年的講話、《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和《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綜合改革試點實施方案(2020-2025年)》,他指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力度非常大,進度很明顯,香港的機會非常多。面對國家對兩座城市提出的新使命,他呼籲兩地各界可用問題導向的思維去解決問題,以具體項目作為抓手,「咬住機會不放鬆」,在具體的項目合作中尋找合作默契。


全國港澳研究會會長徐澤指出,深港合作已經具備了很不錯的基礎,現階段兩地需要思考如何利用機制,把這些力量整合起來,「做出一盤好菜。」他又指出,現階段港深合作中,出現了「不知道對方心中所想,正在做什麼的問題」,他認為需要集中力量解決。徐澤又說,合作機制是一個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問題。在合作機制下,他以粵港病例互通為例,建議可以通過具體項目合作、問題導向的思路來加深兩地合作機制的融合,「解決一個問題,便可從中發現一些規律性的東西。」


全國政協委員、深圳市政協前主席戴北方作為主講嘉賓發言。他表示隨著越來越多的國家政策出台,有利於深港科技創新的環境和條件,現時已更加成熟。他建議深港要加快合作規則的對接,以河套科創合作區爲合作契機,支持在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商流;以及在法制、稅制、科研體制、園區管理體制,上述「五流四制」的方面來推進制度創新,繼續鼓勵企業以「在港孵化、在深成長」的產業發展模式發展壯大。


戴北方亦指出,兩地合作目前存在的問題和不足。他表示,目前深港合作創新的規則不兼容,「有大門開了小門未開的問題。」。兩地要在機制合作、規則合作、平台合作、項目合作、合作氛圍等五個方面探索創新,要充分發揮目前深港合作有兩個國家級重大戰略平河套和前海的平台作用,以兩個平台為基礎,建設更多的合作平台載體,加快構建協同創新的平台體系。


深圳市科技創新委員會主任梁永生則展望未來,認為兩地科創方面的合作要打造「三路縱隊,佈局四大方陣,完善五環鏈條」。他解釋三路縱隊就是科研創新方面的「灣區隊」、「國家隊」以及「國際隊」。他強調,深港合作主要是要以兩地優勢,組建一支國際科研隊伍,利用香港與國際的聯繫,積極參與甚至主持國際大科學計劃、大科學工程。


梁永生強調,這些企業的特色就是把核心科研力量留在香港,而將業務發展放在內地,以大灣區作為重點區域,推動在國內大市場的發展。他表示,目前以香港、深圳、廣州為集合的城市集群,已經位於世界創新集群的第二位。他表示未來在加強兩地合作的基礎上,進一步基礎研究、技術攻關、人才集聚等方面,做大做強。


來自香港方面的專家則從香港角度闡述了如何促進兩地科創發展和合作。香港科技園公司行政總裁黃克強以兩個成功從香港科學園走出的初創企業——「商湯科技」和「LALAMOVE」——為例,詳細闡述了這兩間香港公司如何利用香港的核心科研力量,及內地大灣區的廣闊市場,成功成為互聯網科創大型企業。


黃克強認為,下一步香港可繼續利用「超級聯繫人」的身份,幫助香港及內地科創企業「引進來、走出去」,使香港企業走進大灣區發展,使內地企業經過香港走去「一帶一路」國家的市場,香港在這一方面仍然可以扮演很好角色。


中國工程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校長徐揚生則從培養科研人才的角度,如何促進兩地科創合作。他指出未來在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一定要遵循市場化、法制化、國際化」的大原則。


他又認為兩地今後要以更加統一的視角,思考未來發展的問題,「在香港做的事情,不要老是想著對香港有多少作用;在深圳做的事情,不要老是想著對深圳有多少作用。」他以培養深圳需要國際化人才為例,認為深圳在這一議題上,就需要引進香港具有國際化視野的專業人士,共同培養國際化人才。


投資界專家,紅杉資本全球執行合伙人、紅杉中國創始及執行合夥人沈南鵬則談了自己的觀察和體會。他指出,港深合作中,香港有紮實的科研能力,深圳則有舉世聞名的「深圳速度」,港深合作可謂是「1+1>2」。他認為香港有「從0到1」的破局之術,而深圳則有「從1到N」的裂變能力,港深的雙城記可以開創最好的時代。他希望香港能「以未來為向、以科創為橋、以一國為基、以全球為伴」,這是香港化危為機的轉型綠色通道。


他又說,要建設國家級科學中心,離不開高校科研力量的支撐。沈南鵬指出,香港擁有四十多位兩院院士,16所重點實驗室,6所世界排名前100的高校,可謂「天賦異稟,資源豐厚,香港的基礎研究能力,與深圳的產業優勢,是天作之合。」


香港科技大學電子與計算機工程學系教授李澤湘、香港科技園公司董事局成員車品覺、香港資訊科技聯會會長邱達根、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前資訊科技總監楊德斌和香港立法會議員葛珮帆,亦在討論環節,從「管產學研資」各個環節,闡述了對於兩地科創合作的真知灼見。


李澤湘則從教育、研究、產業化三個方面的合作情況談了自己的看法。他表示,目前港深教育和研究方面的合作是比較成功的,但在產業化合方面,香港自己的科技產業沒有做起來比較遺憾,相比之下,深圳的科技產值達2.4萬億。他又以「炒餸」作比喻,認為香港創科產業是「各種各樣的佐料都有,但是光有佐料不是有一盤很好的菜,最後還需要一個廚師,去把這些要素不斷試錯」。他又說,大灣區要成為有國際影響力的創新中心,需要有一大批科技企業和大灣區品牌,面向中國和國際消費市場所需要的高科技的產品。香港在這一方面可以有所發揮。


車品覺、楊德斌及葛佩帆共同討論了兩地信息雙向流通的議題。車品覺指出,科創各項要素流通,希望盡早有一個機制實現數據雙向流通,不僅是政府對政府,企業對企業也要打通。楊德斌則表示,在新冠疫情下,信息流更顯重要,他希望通過成立大灣區信息技術協會,組織專家,在產業合作和信息合作上向三地政府提出具體的建設性的建議。他建議兩地可嘗試研究如何在病例上互通互認,令來往兩地的人民方便就近就醫。


葛佩帆則從解決問題的角度提出意見,她表示要推動解決兩地要素流動的問題,需要政府主動提出來,立法會才能通過,希望香港政府更加重視,特別是法規的修訂。她建議可以瞄準一些例如「大健康」等產業,作為沙盒,解決「大門開、小門不開」的問題。


邱達根則期望,香港和深圳兩地政府可以有一體化的合作。比如智慧城市的規劃到招投標,兩地可以從源頭就一起推動。他又指出在產業帶動方面,私募和風投等金融機構有很多空間可以參與。


梁振英在總結發言時指出,目前香港深圳的科創合作是萬眾期待,合作在短時間可以有豐碩成果。他表示,合作需要的很多條件都已經具備,形容目前的情況是「萬事俱備,只欠東風。」他希望兩地可以用問題導向的思維去解決問題,以項目作抓手,把「官產學研」四個方面解決好,早日摘下兩地創科合作的殷實成果。


圖片來源:新華社


重溫研討會直播片段:https://youtu.be/RrUE2HoGCaQ


請Follow我們的YouTube頻道:https://bit.ly/2kgU8qg


下載我們的手機應用程式,收看第一手精彩內容:https://www.speakout.hk/app


瀏覽我們的IG:https://www.instagram.com/speakout_hk/?hl=zh-hk

38
好正
20
心心眼
8
好好笑
7
令人傷心
8
嬲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