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筆錚錚】因時制宜推新稅 確保供應是王道
【鐵筆錚錚】因時制宜推新稅 確保供應是王道

在上屆政府鍥而不捨努力下,未來幾年的私樓供應可望創新高,可惜個別發展商近日卻似出現待價而沽的情況,為免出現囤積居奇的情況,「財爺」陳茂波昨日首透露或徵收物業空置稅。因時制宜,按實際情況調整稅制或開徵新稅項,此為政府基本的責任,為免令上屆政府大力增供應的努力付諸東流,空置稅不失為一個可考慮選項。

上屆政府增供應 私宅增至九萬八

原本有正常情況下,空置稅並不需要放上桌面討論,因為香港物業空置率一向甚低;差餉物業估價署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年底,香港私人住宅總空置量約為43,700個,空置率只有3.8%,即不足1,700個,而此數字其實已包括發展商已售出、有待業主或租客日後佔用的空置單位。換而言之,真正稱得上「空置」的單位其實更少。上屆政府在任時,根本沒所謂「空置」問題,當然亦不必考慮空置稅。

發展商「出貨」慢 空置率自然增

其實若沒有上屆政府的努力,新一屆政府的運輸及房屋局又怎可能在去年七月上任未幾即可交出一盤「靚數」,公布未來3至4年間大約可供應98,000伙一手私人住宅單位,數量創出新高?如此大數量的供應,只要發展商按一般程序賣樓,本來就不會出問題,皆因正常情況下,發展商理應會盡快售出樓宇,藉以取回流動資金,惟如今情況明顯不似預期,陳茂波昨日透露,去年底已落成但仍未售出的私人住宅(即一手樓),數目竟然多達9,500個,他雖然沒有「講到出口」,但發展商會否有「囤貨」的意圖呢?大家心中有數。

「囤貨」交稅合情合理

發展商「囤貨」不將已落成的一手樓出售,肯定對整體供應帶來影響,若然不幸成為普遍現象,樓價只會愈升愈高,不管政府如何努力增加供應,甚至再「加辣」亦無助降低樓價;筆者認同,發展商手上的一手樓雖然是「私產」,業主有權決定如何、何時放售,但由於這種「私產」是由公共資源(土地)轉化而來,向空置單位開徵空置稅不失為一個好方法,主要目的還是令發展商盡快「釋放」空置單位。

當然,開徵空置稅最大的問題是如何定義「空置」,正如上文所述,由於現時差餉物業估價署的統計包括發展商那些已售出,但有待業主或租客日後佔用的空置單位,按此定義的空置單位,其實並沒「圈貨」的意圖,故此不應包括在空置稅的範圍。筆者認同某些學者建議,為免因為要研究「空置」定義而拖得太久,政府可以針對新落成單位,即向「一手樓」開徵空置稅,發展商在樓盤竣工後特定時間內仍未開始發售的話,就需要額外繳付空置稅。

新樓須盡快到用家手

房屋供應不足、樓價太高,一直都是香港最大的民生問題。上屆政府先後推出多次「辣招」去遏抑樓價升幅,同時亦積極採取不同措施去增加土地和房屋供應,既然已經奠下如此良好的基礎,香港社會就不應白費這些努力。新增的房屋供應,必須盡快落到用家手上,這才是真正紓緩房屋問題的「實招」,任何人試圖干預市場秩序、囤積居奇,政府就必須出手處理。當然,為免「囤貨」問題持續,空置稅亦只是其中一招,政府也應多想想其他方法,可以促使發展商「釋放」手上的樓房及土地。

原圖:大公報

評論